2022-07-01 18:38:41
長白縣精準發力,持續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以產業振興為出發點,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針對坡地多、小地塊多,不適合大規模種植糧食作物的實際情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瞄準市場需求,科學調整產業發展方向,因地制宜發展高附加值特色農業。投入助農資金7000余萬元,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照“一村一品”“一鎮多品”的原則,實施肉牛、蜜蜂養殖、漿果堅果種植等特色產業項目45個。打破農村區劃建制界限,推動臨近鎮村抱團發展,建設沿鴨綠江農業產業經濟帶和人參、食藥用菌、蔬菜瓜果等12個產業園,拉大發展框架、增強發展后勁。加快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二品一標”認證,打造綠色有機示范村32個、特色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8個,推廣使用“長白”農產品公共品牌,通過加強技術創新、做大農業品牌,促進農業增值、農民增收。
以人才振興為著力點,加大外引內培力度。將人才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圍繞破解農業經營人才、技術人才短缺問題,探索建立引才育才長效機制,厚植人才發展沃土。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創新實施“長白山生力軍”工程,拋開身份、地域、性別等條件限制廣發“求賢令”,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投入資金380萬元,為全縣77個村公開招聘“鄉村振興專員”,積極引導和鼓勵高校優秀畢業生、返鄉創業人員、鄉賢能人、退伍軍人等群體通過考錄進入農村基層隊伍,建強鄉村振興一線隊伍力量。以農民就業創業需求為導向,建立并實行“訂單+菜單”培訓機制,去年完成高素質農民培訓103人次,培育家政、餐飲、編織等技能人才500余人。
以文化振興為突破點,倡樹鄉村文明新風。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創新實施“鄉村記憶”“文明創建”“文化提升”三大工程,注重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實現鄉村振興內外兼修。建立鄉村文化資源保護傳承與創造性轉化利用機制,深入挖掘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內涵,在干溝子村、果園村建設了“吉林印記”鄉村博物館,激活了鄉村文化“沉睡資源”。創新開展“七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評選出一批在孝老愛親、助人為樂、誠實守信、見義勇為等方面有示范帶頭作用的星級文明戶,引導農民自覺適應新時代、樹立文明新風尚。加強鄉村文化陣地建設,建立送文化下鄉制度,去年組織志愿者開展送輔導、送圖書、送演出、送電影等活動1300余場次,滿足了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
以生態振興為立足點,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全省唯一的綠色低碳建設試點縣,牢固樹立“兩山”理念,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堅定不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科學評價產業綠色發展情況,構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發展支持機制,整合資金8000萬元,重點發展綠色低碳項目,已建成特色種養殖、光伏發電等項目36個,果園村和望天鵝新村分別榮獲“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稱號。實施“整村品質提升”工程,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日攻堅戰,探索形成“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一體化垃圾處理模式,清理村屯垃圾671.7噸,整治衛生亂象176處,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以組織振興為落腳點,不斷夯實基層基礎。不斷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示范作用,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堅強保障。持續深化“五星級”鄉村黨組織創建工作,打造村黨組織、網格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黨員志愿者“五級共治”管理模式,打通村黨組織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創新實施“BTX助力強基興邊工程”,以“規范型、先進型、標桿型”三類評價標準對所有村黨支部開展分類定級,基層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水平顯著提升。探索農村集體經濟壯大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提升的互促模式,制定了《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效分類推進方案》,鼓勵有條件的村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發展規模化種養殖、農產品加工、民宿旅游等產業項目,全縣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總數達231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5萬元以下村全部清零。
來源:長白山日報
作者:魏成濤 張志強
編輯: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