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3 14:45:00
“種了一輩子地,沒想到到老了,還能遇到這樣的好事!”近日,在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剛剛才是插秧季的開始,花田鄉何家巖村12組村民何紹華老人卻笑呵呵地說,他今年的種植已經提前有了保障,因為他有3畝稻田已經上了“云”。
對于外界網民來說,只要打開“何家巖云稻米”小程序,在線認養1平方米稻田,就能成為云上“農場主”,可以通過慢直播鏡頭,實時觀察到初夏插秧、盛夏抽穗、秋日豐收等稻谷生長情況,在云上體驗詩意和遠方,同時還能有一定的收獲;對于村里的農戶來說,這個項目則可以讓他們提前對接市場、固定收入,并大幅度降低種植風險。
150天:萬米稻田里的鄉土體驗
酉陽是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之一,何家巖則是歷史悠久的“貢米之鄉”,自明朝永樂年間,“花田貢米”就進貢皇室。何家巖位于海拔800米之上,常年云霧繚繞,萬畝梯田層層疊疊,宛如仙境。梯田美景離不開何家巖歷代村民的辛勤勞作,但如此臨坡開墾,也是村民們求生存的因地制宜之策。如何為何家巖世代為生的水稻種植拓展新出路,一方面給“花田貢米”打開更廣闊的銷售市場,另一方面助力宣傳當地的美麗景色和農耕文化?
一場數字化時代的新實踐已經開啟:在酉陽縣委、縣政府支持下,由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簡稱騰訊SSV)為村發展實驗室與SSV傳播部協同公司多個部門聯合打造的“為村共富農場·何家巖云稻米認養計劃2022季”活動正在進行,活動支持何家巖的村民們將3.8萬平方米稻田搬上云端。
何家巖村干部冉俊介紹,此次上線“何家巖云稻米”小程序的認養地塊,分布在何家巖村的核心水稻種植區,用田園詩句將3.8萬平方米的稻田劃分成了15塊區域,每一塊地都擁有一個詩歌名:“柴門臨水稻花香”“偷得浮生半日閑”“帶月荷鋤歸”……對于用戶來說,只需要花1分鐘時間,在“何家巖云稻米”小程序上動動手指,就可以在自己喜歡的地塊上,在線認養到至少1平方米的真實農田,由農戶線下為認養人耕種。
在水稻從插秧到成熟的150天左右里,項目會為認養用戶全程記錄并展示水稻生長過程:云上“農場主”可以通過24小時直播和每周生成的《土壤墑情周報》等方式,來觀測到水稻的生長情況;期間,何家巖村還將舉辦插秧比賽、田間民歌會、科普講解等直播活動,讓認養人多視角地了解稻米種植和村中故事;水稻成熟后,用戶還會收到認養土地上產出的稻米——對遠離鄉村的都市人來說,在具有600年貢米歷史的稻田里,看著自己認養的水稻慢慢長成,得到從插秧到收獲的鄉土體驗,并一路感受悠久的農耕文化和民族特色直至豐收,估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只賣9塊9”:這背后也有玄機
據了解,2022季“何家巖云稻米”的認養價格為每平方米9.9元,其中包含了種植與管理成本、稻谷收購成本、加工與包裝成本、物流成本。
認養價格主要考慮了當地稻田的畝產與質量控制。騰訊為村發展實驗室“何家巖云稻米”項目經理何賓介紹,通過對近三年當地畝產數據的分析以及今年天氣等因素的預判,今年何家巖村核心水稻種植區預計畝產稻谷700-800斤,為確保脫殼后大米的米色米質,當地將加工出米率控制在51%-55%,因此每認養1平方米稻田,將最終收到至少半斤質量上乘的“花田貢米”。待金秋收獲后,項目方將根據2022年稻谷的實際收成,將具體的寄送克數發送給認養用戶。同時,“何家巖云稻米”活動還將根據何家巖村非遺苗繡工坊的繡娘作品,限量制作贈送數字藏品,增進人們對鄉土文化的理解感受。
何家巖的村民何勇家有4畝地,有2畝多就位于此次智慧認養項目的區域范圍內,因此也上了云端。
“我覺得,這事對我們村民有兩方面的好處:對于沒有銷售平臺的農戶而言,不愁賣了,解決了村民的后顧之憂;而且認養價和市場價相當,甚至相比之下,認養收益更高。”何勇預估,如果稻谷豐收,自家上云的這些稻田能夠增收上千元。
新助農模式:縮短鄉村和城市間的距離
“對于世世代代種植稻米的村民來說,‘何家巖云稻米’項目是難以想象的。”何勇回憶,為此幾個月前,村里就開始花很多時間給參與農戶進行講解,前前后后共組織村民開了好幾次宣講會,“把要干的事掰開了、揉碎了、想透了,給每一戶仔仔細細講解,來消除大家的疑慮。”
何家巖村黨支部書記江皇甫介紹,如今,每一戶參加認養的農戶都與村集體簽署了“線上認養種植協議”,詳細約定了種植過程、綠色防控、質量要求以及基本收購價格等,并將在村集體的組織與酉陽縣農委的技術指導下開展今年的水稻種植;村民們也會在村集體組織下,利用企業微信擔任“線上客服”,為認養用戶提供認養區域的種植信息,解答認養用戶的問題。
“這是我們依托互聯網產品和技術優勢,來進行的一場助農實踐。”騰訊SSV傳播部項目經理黃暄介紹,“何家巖云稻米”項目實質是一個數字解決方案,將農耕生產過程轉化成為數字場景中的標準服務,既幫助普通農戶實現線上認養農業,也為遠離土地的認養用戶提供更多親近農耕的云體驗——通過線上認養+用戶運營,“何家巖云稻米”可以建立起農戶與消費者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合作模式;在鄉村和城市之間、田間和餐桌之間,云認養的模式也縮短了大家物理和心理上的距離。
“種田人最辛苦,哪怕每斤多收一毛錢,我們也樂意啊!更別說現在能給我們帶來這么好保障的項目了,所以,我打心眼里非常認可。”何紹華老人說,通過這件事,他認識到了互聯網不僅僅是“上網通話”,還能帶來切切實實的收益,并安定了大家的心。所以他希望這類能夠連接城市和鄉村的新方式以后能更擴大推廣,解決種田人的顧慮,讓更多像他這樣的農民受益。
來源:農民日報
編輯:牛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