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1 08:21:20
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山西平遙古城考察調研,聽取古城歷史沿革、建筑布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情況匯報。總書記指出,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統籌好旅游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筑牢文物安全底線,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三個敬畏”的要求既蘊含著對歷史規律、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的深刻思考,又極具現實針對性和指導性。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征程上,尤其要堅持“三個敬畏”,慎重決策,慎重用權。
“君子之心,常懷敬畏。”悠悠中華文化,敬畏觀念源遠流長。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予以強調。2010年,時任中央黨校校長的習近平同志在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指出,領導干部工作上要大膽,用權上則要謹慎,常懷敬畏之心、戒懼之意。2021年,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講規矩、守底線,首先要有敬畏心。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領導干部為何要心懷敬畏?就在此次山西考察一個多月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語氣沉重地告誡道:“不作為對黨和國家工作有危害,但有時亂作為可能造成的危害更大!”類似問題時有出現,有的地方盲目上馬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有的地方不顧客觀實際大拆大建,這些“亂作為”不僅有損城鄉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風貌,也違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而之所以出現“亂作為”,根子在于丟掉了敬畏之心,在于以錯誤政績觀代替了慎重決策、慎重用權的科學政績觀。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尤需常懷敬畏。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財富,鄉村歷史文化遺產更是鄉村振興的根脈和靈魂。當前,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鄉土社會這個慢變量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革。越是身處變革之中,越需要秉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時刻心懷敬畏,絕不能干竭澤而漁、割斷歷史文脈的蠢事。
敬畏歷史,當有大歷史觀。在學習歷史和尊重歷史事實中汲取營養,自覺按照歷史發展規律辦事。鄉村歷史文化遺產一頭承接著歷史,一頭又連通著未來。因此,既要更好地保留歷史文化遺產的本來面貌,又要賦予其時代發展的內涵,與新業態新科技融合,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
敬畏文化,應意識到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鄉村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源地,是禮儀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重塑和弘揚優秀鄉村文化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精神源泉。要系統保護、利用、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讓歷史文化遺存成為傳播科學知識和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
敬畏生態,就是在發展的同時,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多一些道法自然的淳樸,少一點掠奪自然的粗暴。在推進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中,按照“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探索鄉村歷史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實現路徑,讓廣大農民成為好生態的保護者和受益者。
當然,心懷敬畏不是畏手畏腳、無所作為,決策上要慎重,工作方法上還要大膽創新。更要結合本地實際,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這樣才能真正守護好鄉村文化根脈和生態環境,于新時代再現生機和活力。
來源:農民日報
編輯:牛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