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9 16:05:44
在水產飼料行業研發推行豆粕減量替代技術,通威集團是最早開始的。據集團技術總監張璐介紹,2021年,通威集團外銷的300多萬噸水產飼料全部采用低豆粕技術,集團自有的20多萬畝水面也全部使用低豆粕水產飼料進行養殖。
通威集團起家四川,四川人愛吃菜籽油,菜籽粕供應量大。在20世紀90年代末,通威已經開始使用菜籽粕,進行豆粕減量替代。
“當時的想法是把四川菜籽粕以及新疆棉粕等國內自產原料用起來,性價比高,供應量也相對較穩定。”張璐表示。
以玉米、小麥、豆粕等原料為主,產出的水產飼料顏色淺,而用菜籽粕等產出的飼料偏黑色,還帶有黑色點狀的菜籽皮。
讓張璐記憶最為深刻的是1999年,通威集團在廣東投建第一家飼料廠。在這之前,廣東區域水產飼料配方中沒有使用菜粕、棉粕。
“這是什么東西?”“這種黑乎乎、味道奇怪的飼料也能養出魚來?”整個廣東水產養殖業內人士不了解、不相信、不接受。
面對這樣的局面,通威集團采取了讓大家咋舌的策略:飼料可以先拿去用,養一造魚出來后,再根據養殖效果決定應該給多少錢。就這樣,通威集團一下子將幾千噸料、上百萬塊錢鋪到了市場上。
結果一造魚養下來,一袋料比其他本地料多出2-5斤魚,一口魚塘一年就能夠多賺1000多塊錢。
市場一下轟動了,顏色黑也好、味道怪也好,同行和養殖戶都接受了,飼料廠當年便實現了滿產滿銷。接下來幾年養殖戶選購飼料時,反而認為飼料不黑就不好。
為啥一袋飼料能多出幾斤魚?張璐解釋,豆粕替換成雜粕,一噸飼料大概會減100-200公斤左右豆粕,豆粕在飼料中占比能下降10%-20%。飼料中還會增加很多抗營養因子促進消化吸收,魚的采食量也會下降。通過技術手段來搭配調整,補充調節可消化氨基酸水平,調節魚料的口味,減少、消除抗營養因子,使飼料營養達到魚的最適需求,這樣才能一袋料多出幾斤魚。
“不論是菜粕、棉粕、DDGS(干酒糟及其可溶物)、還是花生粕、葵花籽粕,芝麻粕等,國內大概有十幾種可選擇的替代原料,通過國際貿易還有更多替代原料,替代豆粕是完全可行的。通威集團在農牧板塊每年保持1-2億元的研發投入,持續減少豆粕依賴,希望覆蓋更多的養殖品種。未來目標是儲備好無豆粕飼料技術,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里,擺脫大豆定價體系。”張璐說。
張璐正在牽頭做前瞻性研究,試驗效率更高的新型菌體蛋白、藻類蛋白、昆蟲蛋白等,希望能夠推動工業化量產,把成本降下來,“接下來還要做水產飼料豆粕減量的團體標準,還有很多工作,得幾條腿同時走路才行。”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崔麗
來源:農民日報
編輯:王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