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1 09:57:00
隨著秧盤整齊地進入流水線,裝土、壓溝,播種、澆水、覆土、再澆水等環節一氣呵成。3月17日,由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牽頭,聯合省農機推廣總站和眉山市農業農村局開展的2022年雜交稻精準條播育秧技術現場培訓觀摩會在眉山市東坡區永壽鎮光輝村舉行。
這個育秧技術有何特別的地方?
長期以來,機械化程度是制約四川省糧食生產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筆者了解到,這項技術在提高水稻生產機械化程度的同時降低成本投入,讓種植戶受益。
短短兩個小時,流水線對面的暗化育秧場上碼起了小山似的秧盤。“雜交稻精準條播育秧技術是團隊研制出的成果代表之一。”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副教授楊志遠介紹,該技術擺脫了人工育秧弓身播種、彎腰撒土的勞作傳統,每小時500盤至800盤的播種速度也是傳統人工育秧無法比擬的。
這是什么概念呢?“換句話說,雜交稻精準條播育秧技術下每小時播種速度至少為傳統人工育秧速度15倍以上。”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教授馬均介紹,該技術下,每小時可滿足20畝至32畝地的用量,而傳統人工育秧每小時在30盤左右,滿足面積僅為1畝多一點。
“此外,這條流水線有兩個部件都是首次出現,作用可謂非常‘亮眼’。”通過技術推廣專家、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孫永健教授介紹,這條流水線的兩大優勢呈現在眾人眼前:
其一,這套流水線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壓盤和精準播種,壓盤器模擬水田開溝的農藝措施在秧盤底土上開出18條凹槽,在不足0.17平方米的秧床上塑造出多個水分差異區域,為種子萌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二,氣吸式滾筒播種器則可以將種子成條地播種到凹槽中,在里面吸飽水分努力萌發。
“該技術集減少人工、用種成本,提高播栽質量等優勢于一身。”四川省農機化技術推廣總站總工程師任丹華研究員總結認為,雜交稻精準條播育秧技術是水稻機械化播種技術的重要革新,是農機農藝融合的典范,將對四川省水稻機械化程度提高起到積極的作用。(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