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2 10:44:55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楊惠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大力推廣輪封輪牧、舍飼半舍飼和園區化養殖模式,實現肉牛產業與生態環境可持續健康發展。圖為隆化縣灣溝門鄉茶棚村肉牛養殖戶張秀生舍飼的西門塔爾牛。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孫維?!z
在我國北方,有一塊區域叫北方農牧交錯帶,它是一片跨越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陜西、甘肅、寧夏等多個省(自治區)的狹長地帶,是牧區和農區的過渡地帶。長期以來,由于農牧結構失衡、水資源過度開發等原因,導致該區域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百姓增收致富難度提升。
2016年,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加快優化區域農牧業功能定位,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農牧業發展與生態環境深度融合,原農業部發布了《關于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與此同時,交錯帶內各?。ㄗ灾螀^)積極主動,連續多年推進生態建設與農牧業融合發展。如今,交錯帶內不僅建設了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右玉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等一批環境優美、綠色宜居的生態草林風景區,該區域的草畜產業也快速發展壯大,農牧民實現增收致富,正向鄉村振興大步邁進。
種草是“開源”
適度養殖是“節流”
由于處于半濕潤地區與半干旱地區的氣候交匯帶,北方農牧交錯帶地區因干濕波動大導致土地沙質荒漠化和鹽堿化情況日益明顯,農牧產業發展受到嚴重限制。因此,產業發展首先要想辦法把水留下來,把土地生態改善。
“草具有涵養水源、改良土壤、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生態功能以及產草產畜等生產功能,能有效對接農牧交錯帶的生態改善需求。因此,大力發展飼草產業不僅是區域生態改善的機會,也是產業發展的機會。”全國畜牧總站草業處處長王加亭介紹。
近年來,山西、河北、內蒙古等省(自治區)在適宜地區推廣人工混播飼草種植,建植人工混播草地,并以糧改飼項目為帶動發展青貯玉米。2021年,內蒙古飼草產量5302.15萬噸,其中天然牧草產量1256萬噸干草,人工牧草產量2386.65萬噸,青貯專用玉米3659.5萬噸。人工牧草產值304億元,占牧草總產值的68.8%。
“往前回溯20年,雁門關地區入目皆是黃土和白花花的鹽堿地,綠色植物難得一見,生態問題亟待解決。”山西省農業農村廳畜牧獸醫局局長謝卓向記者介紹,為了恢復當地生態環境,提升百姓生活質量,2001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啟動了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建設的重大戰略,大力開展生態安全保護工程。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牧則牧”的原則,穩定構筑生態保護紅線,推進開展國土綠化、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經過20年的發展建設,目前雁門關農牧交錯帶示范區全區草林面積占國土面積的78.75%,25度以上坡耕地及嚴重沙化地基本實現了“應退盡退”,桑干河、御河等河流的生態修復和保護加快推進,全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作為首都重要的生態環境支撐區,河北省張家口市先行先試,在壩上地區啟動國家草原公園和國家牧場建設試點工程,在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自2018年啟動試點創建以來,共命名草原公園10家,國家示范牧場35家,加快了壩上地區草原生態修復、保護與利用,推動了傳統農業向草原生態農牧業轉變。
在生態改善過程中,如果說種草是“開源”,那么適度養殖便是“節流”。河北、山西等省份大力推進適度規模化養殖,養殖業由過去的小、散、弱逐步向規?;藴驶?、現代化發展。同時推廣舍飼、半舍飼半放牧養殖方式,對草原、林區分區域、分地段、分用途分別實行禁牧、休牧和輪牧制度,充分考慮生態承載力,“宜牧則牧,量力而牧”,不僅維護了生態環境,還讓農牧民因牧致富。
舍飼半舍飼
成為主要養殖方式
“農牧交錯帶是農區和牧區的過渡發展地帶,兼容農、牧兩方資源特點,優化兩方資源過渡,地理、生態環境等因素的多樣性導致了這片區域的養殖天然具有豐富多彩的特性,也為該區域養殖增添更多可能性。”國家肉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曹兵海介紹。
記者采訪發現,就養殖方式而言,農牧交錯帶偏牧區的養殖戶可以進行放牧或半舍飼半放牧養殖,偏農區的養殖戶則可以采用舍飼或半舍飼半放牧的養殖方式。隨著現代化養殖方式的推廣,現在越來越多牧民選擇舍飼或半舍飼半放牧的方式進行養殖。冬春季節,農牧交錯帶地區雨水少、氣溫低,草原牧草不能保障牛羊的日常采食需求,導致養殖經濟效益較低。“以前牧民有句俗話叫‘秋肥冬瘦春死’,就是因為冬春季節草原上沒有草,牛羊越餓越瘦,最后甚至死亡。”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查布嘎圖蘇木查布嘎圖嘎查牧民王喜良告訴記者,舍飼的好處在于養殖戶可以提前囤購足夠的飼草料,冬春季節草原牧草不足時能及時投喂,保障牛羊穩定生長,經濟效益也能得到維持。
農牧交錯帶能充分利用地理優勢解決舍飼所需的飼草料來源問題。養殖戶可在草原種植優質牧草用于舍飼,也可在合適區域種植青貯玉米等用作青貯飼料,多種種養模式供交錯帶不同區域養殖戶選擇。
作為京津冀地區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區,河北省承德、張家口等市堅持執行全面禁牧政策為生態水源涵養區建設提供支撐保障。從2002年起承德市全部草食家畜推行舍飼養殖,以前家庭副業養殖占主體的小規模大生產模式逐步淘汰,轉型為規?;?、專業化舍飼養殖,2004年底實現全部舍飼。為保障舍飼飼草料供應需求,承德、張家口等市大力支持、鼓勵和引導農牧民實施人工種草和青貯玉米為主的優質飼草料種植,并積極探索天然草地牧草資源有效利用方式,不斷提高飼草飼料儲備能力。同時加大牲畜品種改良步伐,加快畜群周轉,推行舍飼圈養,有效緩解了對天然草原的壓力。
同樣豐富的還有該區域的養殖模式,母畜繁育、育肥、繁育+育肥等多種模式可由養殖戶根據當地情況選擇。養牛20多年的王喜良從最初的母畜繁育逐步發展為如今的繁育+初步育肥(育肥至500多斤),而采訪過程中他告訴記者,經過市場考察,他發現完全育肥(育肥至1000多斤)比初步育肥每只牛能多賺凈利潤7000多元,因此,他今年準備按照繁育+完全育肥方式進行養殖。
山西省主要以母畜繁育為主,針對區域牛羊養殖成本高、生產效率低、飼料供給不平衡等問題,山西省重點推廣“牧繁農育、山繁川育、戶繁企育、農牧對接、草畜平衡”多種養殖模式,利用牧區地域廣、牛羊存欄量大、飼草供應充足等有利條件進行母畜繁殖配種和產犢管理,然后在適宜地區建立低成本高效快速肥育技術體系,進行規?;犸暭杏实哪J?,能有效破解當地牛羊養殖困境,提高農牧民養殖效益。
草畜產業鏈不斷延伸
特色品牌紛紛崛起
肉牛、肉羊、奶畜、牦牛、絨山羊養殖及飼草料種植形成了北方農牧交錯帶豐富交錯的產業網絡,在產業橫向發展的基礎上,各地區正著力做好產業鏈延伸,助力產業鏈落實落地,保障廣大農牧民收益。
首先是穩步提升標準化規模生產水平。河北、山西、內蒙古等省(自治區)畜牧業標準體系逐步完備,養殖通風控溫、糞污處理、自動化飼喂等設施加快普及,目前各省奶牛規模養殖場已全部實現標準化生產。肉牛肉羊養殖規模化程度逐漸上升,飼草種植加工企業明顯增多,飼草產業化趨勢明顯。
然后是產品品質提升,農牧交錯帶區域各省份大力實施糧改飼,積極推進高產優質苜蓿、燕麥等飼草和青貯玉米種植,為牛羊養殖提供優質飼草。同時加強牛羊良種繁育,擴大優質良種群體規模,提升牛羊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水平。目前,河北省全省種奶牛場11個、種肉牛場7個、種羊場12個,年存欄種畜達到24.7萬頭(只),種畜年供種量4.8萬頭(只)以上,凍精330萬支,能夠有效保障優質牛羊生產需求,為提升牛羊產品競爭力打下堅實基礎。
在品牌打造方面,各地區通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草畜品牌,擴大地方草畜產業影響力。目前草食畜牧業已發展成為雁門關地區的特色主導產業,近年來當地發展打造了右玉羊、山陰奶、廣靈驢、岢嵐絨山羊等一系列特色畜牧品種品牌,為當地草食畜牧業推廣發展提供了積極影響。
據了解,區域內各?。ㄗ灾螀^)將按照《“十四五”全國畜牧獸醫行業發展規劃》《“十四五”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等文件要求持續推進草畜產業發展。落實推動奶業振興行動,深入推進奶業集群建設,持續提升奶業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推進肉牛肉羊產業提升行動,建設擴大肉牛肉羊良種繁育基地,加大屠宰、加工產業規模并著力打造地區優勢牛羊肉品牌。加快草食畜生產轉型升級,鼓勵統籌整合優勢草畜資源,發展現代草牧業,擴大飼草種植面積,提升飼草加工能力和水平,促進草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同時推動皮毛產業集群建設,重點建設一批絨山羊養殖大縣,實行品牌戰略,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打造一批絨革生產基地,逐步構建產、加、銷一體化的現代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