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2 10:33:29
在春節前,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大埡鄉冬瓜村,夾在兩山之間的一塊平壩上,二十幾口魚塘呈兩列依次排開,巧借地勢落差,將山中的泉水引進池塘中。周圍青山環繞、塘面碧波蕩漾,冬日暖陽下,成群結隊的鱘魚在清澈的池塘里歡快暢游。
好山好水養好魚,這里就是當地從2017年開始發展起來的冷水魚養殖基地。
彭水縣大埡鄉曾經是“偏遠”“貧窮”的代名詞,這里山高坡陡、溝壑縱橫,耕地資源貧乏,常住人口偏少,鄉里80%以上的土地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依靠傳統農業產業,很難過上好日子。
脫貧攻堅開始以后,利用當地的好山好水,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生態產業,成為大埡鄉人的共識。
2017年,在外做生意多年的大埡鄉人王元生返鄉創業,一番考察后,他看中了村里這股山泉水,并把泉水取樣送到北京檢驗,結果顯示很適合養殖鱘魚等冷水魚。
“這里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山泉水常年在20度以下,含氧量達每毫升0.8毫克,微量元素鍶和鈣的含量都較高,養出來的鱘魚肉質好。”重慶市科技特派員、重慶文理學院教授、園林與生命科學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院長孫翰昌對這里的情況非常熟悉。
王元生投資了200萬元,流轉了周邊村民的土地,搞起了冷水魚養殖。他到各地學習養殖技術后,從湖北引進鱘魚魚苗,第一年就投放了2萬尾的魚苗,隨著養殖規模的逐步擴大,到目前已經有四萬多尾,總產量達到10萬余斤。
該養殖基地采用的是土地入股的形式,共有周邊15戶村民入股,每畝地折價4000元,年底村民們還會得到5%的利潤分紅。王元生說,平均每年要分一萬四千元給入股村民。閑置多年的土地變成了魚塘,村民搖身一變成了每年坐享分紅的股東。
“洗魚池、分魚、調控水流、喂飼料……哪樣都離不開人”,為了更好地管理養殖基地,王元生夫妻倆把家就安在了魚塘旁邊。
據大埡鄉的干部介紹,冷水魚養殖基地不僅實實在在給村民帶來了好處,還激發了當地群眾的內生動力,不少老百姓看了也產生了發展產業的想法和行動。如今的大埡鄉,水里養的是生態魚、地里種的是中藥材、林下跑的是土雞土鴨,已初步實現村村有支柱、戶戶有項目的產業目標,為全鄉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王元生的養殖不僅獲得了“生態紅利”的加持,還得到了“科技紅利”的支持。
從2021年起,重慶市科技局每年選派50多名科技特派員深入彭水縣,這些來自各個領域的專家會手把手地對當地產業進行技術指導,同時還在彭水設立了產業指導組,在當地持續蹲點,提供技術服務。不僅如此,重慶市科技局還通過科技特派員團隊項目,集中對重點產業開展科研攻關和產品開發,在當地形成示范點,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
王元生介紹,近年來,大批技術人員上門指導如何規范養殖,他的鱘魚質量也一年比一年好,漸漸有了名聲,不少人會提前打電話預定,直接到現場來吃魚,甚至還有貴州、云南的游客專門開車過來品嘗。
據王元生介紹,目前基地內的鱘魚長勢良好,最大的有20斤。但隨之而來的,也有打開銷路的壓力,由于銷售渠道不固定,以往鱘魚銷往云南、貴州的渠道時斷時續,現在基地內囤積了大量的鱘魚,王元生希望進一步打開銷路,讓更多的重慶市民品嘗到鱘魚的美味。(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