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9 20:04:12 楊凌宇
“秦師傅,看你笑瞇瞇的樣子,是不是今年又找到好煙地了?抱著水煙筒曬太陽么怕是地塊早就翻犁結束,坐等栽煙嘍!應該沒有什么需要我們提供幫助的了……”云南省廣南縣舊莫煙站站長符邊福入戶開展政策宣傳時,仔細詢問著秦孔發當前的基本情況。
在廣南縣珠街鎮里吉村委會狗街村小組煙農秦孔發家里,大家圍坐在一起歡聲笑語,有關心、有祝福,其樂融融。
說起秦孔發,42歲的他,是廣南縣煙農隊伍中種煙經驗最為豐富的鐵桿煙農之一,也是為數不多的性格內向的煙農之一。初見秦孔發是在2021年珠街鎮烤煙中耕管理現場培訓上,作為種煙先進代表進行經驗分享交流的他,語氣溫和、委婉,給人一種溫文爾雅但是很能吃苦的感覺,讓人記憶猶新。
“小時候,我經常跟著父母一起種煙,雖然多數時候是他們忙自己玩,但是耳濡目染的也有了一些了解,沒出去打工之前,我一直在家種煙,對烤煙我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秦孔發告訴說。
1980年出生的他,從小就和烤煙結下了“煙緣”,但這段特別的緣分曾因生活的無奈而不得不被迫結束。“我們這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多地少、土地貧瘠,烤煙種在山腰上,機械化水平低,烤房是老式的土烤房,種煙的效益與自己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往往存在較大差距”。在談及當年為何放棄種煙時,秦孔發如是說。
因此,曾幾何時,他也是工地上搬磚砌墻的好幫手,工廠里打螺絲的好技工。“那時候二十出頭,每天早出晚歸,除了睡覺就是上班,稚嫩的雙手滿是老繭,晚上時常會因腰酸背痛和想家睡不著”。回首那段度日如年的堅強歲月,秦孔發心里的那個烙印一直揮之不去,在腦海里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
2010年,秦孔發迎來了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那一年他和幾位老鄉在浙江打工,年前就一起回家過年。
“沒事做的時候我們幾個經常在一起拉家常,偶爾聽他們談起種煙的事情,說種煙優惠政策越來越好,村里有哪些人家種煙發了財,蓋了樓房、買了車”。秦孔發回憶,印象最深的是剛好那一年,煙站人員來村里動員發展烤煙種植,拿外出打工與烤煙種植給在座的算了一筆明細賬,自己又有些心動。
在同村老煙農蔡啟平的帶領下,秦孔發于當年又加入廣南縣煙農隊伍這個大家庭,與烤煙再續“前緣”,開啟了之后長達12年的種煙生活。
“煙草公司非常關心我,給了很多特別關照。煙站安排了同村經驗豐富的煙農帶我,而且技術員和輔導員也全程跟蹤指導,又通過與村委會協調把附近村子的土地集中流轉給我,解決了我的后顧之憂,流轉的土地相對連片、平坦,機械操作也方便,也是在那時我通過補貼購買了第一臺微耕機,省了不少工錢。”對于重返烤煙種植的秦孔發,煙草部門的關心關懷讓他銘記于心。
那一年,秦孔發18畝烤煙除去成本投入,攢下了5萬多元,是再一次回歸“本行”賺到的第一桶金,讓他嘗到了甜頭,也堅定了烤煙種植信心。
“在外打工的那幾年,離鄉背井,照顧不了家里,吃飯、睡覺、生病都是一個人,確實不容易。雖然工作單一,工資也還可以,但是在外生活,房租、水電、消費都不便宜,零零碎碎下來也存不了幾個錢。”說起打工經歷,秦孔發若有所思的回憶道。
種煙以來,煙葉價格只升不降,優惠政策只增不減,政府和煙草部門都傾力幫助煙農對抗災害、謀求增收渠道,千方百計增加種煙效益,相對于玉米、辣椒來說,烤煙種植是個不錯的選擇,當問及堅持種煙的原因時,秦孔發如是說。
據了解,依托煙區產業綜合體建設和多產融合發展模式,廣南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結合全縣“一縣一品”戰略實際,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糧、煙、畜”多產業融合發展體系,“以糧穩煙,以煙促糧”的發展思路初顯成效,煙區“煙+蔬菜”、“煙+油菜+青儲玉米”等產業綜合體建設初顯雛形,極大的改善了煙區煙農煙后增收不足的問題,為穩步推進煙農多元化增收開辟了新途徑,實現了煙農起得來、留得住、有效益的良好局面,而秦孔發就是多產業融合發展的諸多受益者之一。
近幾年,隨著現代煙草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構建,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的大力推廣,秦孔發的烤煙面積越種越大,種煙越來越輕松,種煙效益也越來越好,加上煙后油菜、豌豆等其他作物的額外增收,每年的純收入都在15萬元以上。
2021年,秦孔發收入超過20萬元,小日子越來越紅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