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1 09:03:35
專家簡介
張文革:1990年畢業于中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現任濱州市濱城區漁業資源服務中心辦公室主任,副高級工程師。多年來,一直從事水產養殖工作。參與多項水產技術推廣項目,發表技術性文章147篇,其中國家級32篇,省級115篇。
倒春寒在春季較為普遍,會對水產養殖造成很大的影響,水產養殖戶需要做好預防。
危害
1、對魚類的影響
魚是變溫動物,溫度變化會影響體溫變化,繼而影響魚體內胰脂肪酶、蛋白酶等的活性,從而影響其攝食及生長。劇烈的溫度變化影響魚的免疫系統。
2、對藻類的影響
陰雨天光合作用減弱,藻類的生長變得緩慢,這也導致藻類活力減弱。此時有益藻類占據不到種群優勢,易造成“藍藻”或者倒藻的可能。
3、對水質、底質的影響
由于氣溫的影響,養殖水體表面溫度下降,易與底層水發生交互,造成“泛底”。
防范措施
此時發生病害,往往是多種原因共同爆發出的問題。建議養殖戶注重日常的防治。
1、穩定水體
加高水位,保持在2米以上,加固塘基,提高池塘保水能力;經常檢修防寒棚,氣溫回升后或中午前后可揭開棚蓋,以利通風透氣增加溶氧;于上風處搭防風障,防止冷風直接吹襲池塘;圍養水葫蘆,阻止塘水上下對流,推遲塘底降溫的時間。增加生物量,豐富生物多樣性。建議少量多次使用水質底質改良劑、抗微生物藥,循序漸進見效,以穩定和微調為主。
2、強化營養
根據天氣情況合理投餌,加強內服保健,補充營養和抗病力。使用“抗病毒大肥素+氨基多肽維”,增強養殖動物的免疫力,提高應對環境突變而引發的應激反應的能力。
及時調節水質,改良魚類生存環境。池塘定期潑灑生石灰水,是目前最有實用價值、用得最廣的一種水質改良劑,也是大家公認的一種高產穩產技術措施。潑灑生石灰水可直接調整池水的pH值,增大水的硬度,破壞池水和底泥的膠體結構,釋放所吸附的營養元素。因此提高池水的肥度,增大透明度,提高二氧化碳的儲備,就可增加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形成適合高產的池塘生態環境。同時對預防魚病的發生也有一定作用。根據池水pH值的變化情況,一般每15-20天可潑灑一次,每次每畝用生石灰15-25千克。但注意要同施用化肥或防治魚病灑藥的時間錯開,以免產生不良影響。
3、水質調節
春季低溫陰雨和忽冷忽熱的天氣導致池塘內的藻類大量死亡,水體溶氧減少,水中有益菌群活性降低,水色變黑。水質的惡化造成塘魚浮頭,甚至死亡。遇到上述情況應及時換新水(換水15-35厘米為佳),并將生石灰(每畝7-10千克)稀釋后的澄清液全塘潑灑,以殺菌消毒、凝集懸浮物和適當平衡酸堿性,改善水質。水溫較低時施用水質改良劑要適當加大用量并給水體增氧。
另一方面,浮游植物的生長跟不上浮游動物的繁殖速度,被大量吃掉,致使原來青褐色的塘水變清變透。其對策是:及時注入新水或施用增氧劑,以增加水中溶氧;每畝水深1米用晶體敵百蟲0.1-0.15千克兌水潑灑;追施發酵過的有機肥或其他促進浮游植物生長繁殖的制劑。
4、病害防治
近期氣候不穩定,淡水養殖魚類的水霉病、愛德華氏病和纖毛蟲病等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將會升高,要對越冬池實行殺菌消毒。
常用藥物和使用濃度分別為:高錳酸鉀,每畝1米水深用1千克;二溴海因每畝1米水深用50克。針對錨頭鳋等寄生蟲病的防治對策是:每畝1米水深用晶體敵百蟲0.1-0.15千克兌水潑灑,每天1次,連續3次。(張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