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2 11:02:35
工人采摘羊肚菌。
漫山遍野間,一排排經過精心修剪的桑樹整齊生長在地勢起伏的緩坡上。這是2月14日,記者在廣安市武勝縣猛山鄉猛山村看到的場景。在武勝縣力禾家庭農場的桑樹園,幾個占地數百平米的黑色大棚里,正孕育著羊肚菌、大球蓋菇等食用菌。
原是為桑蠶提供“食材”的桑園,為何會有食用菌冒出頭來?
廢物利用
在桑樹園間探索發展食用菌
在力禾家庭農場的桑樹園,隨處堆積著修剪下來的桑樹枝。“修剪桑樹枝條可提高來年桑葉產量。”農場負責人雷慶平告訴記者,根據桑樹的生長特性,從上一年12月中下旬開始修剪,每年二三月開始萌發新芽。
桑蠶產業具有季節性,空閑期的閑置,一度讓當地的產業發展陷入“陣痛”。武勝縣蠶桑產業發展中心副站長胡松濤介紹,桑蠶養殖主要集中于4月至11月,而桑樹一年四季都在生長,每個生長周期均有長達5個月的生產空白期。
修剪下的桑樹枝條成為影響當地環境的負擔,如何處理桑樹枝條成了關鍵。“目前全縣的桑樹達3萬余畝,在修枝季,1畝桑樹會產生1噸桑樹枝條。”胡松濤說,3萬余噸桑樹枝條,在過去允許焚燒的情況下,焚燒會對大氣造成污染。處理不完的桑樹枝條堆放在田間和房前屋后,同樣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如何發揮土地的最大作用,既能將時間利用起來,又能解決桑枝的利用問題,還能讓農戶提效增收?
2020年,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員譚偉帶領團隊成員張波,與當地有關部門共同探索這一問題的解決路徑——利用桑枝、閑置蠶房和桑園桑樹行間空地發展食用菌產業。
譚偉介紹,武勝縣桑樹種植面積大,是我省確定的現代蠶桑產業發展基地重點縣。結合實際,該縣決定以桑樹桑枝作為栽培原料,利用11月至次年4月閑置期的蠶房場和桑園桑樹植株的行(株)間的空地栽培食用菌。
“也正是從一年起,我們開始計劃將食用菌產業逐步培育并持續發展成為本縣一項新興特色效益的農業產業,以促進農民增加經濟收入。”胡松濤說。
培育壯大
將桑枝食用菌發展成新興特色產業
走進雷慶平在桑樹園間的黑色大棚,利用桑枝行間空地支起的小拱棚間,已是長滿了待收的羊肚菌。雷慶平笑呵呵地向記者介紹,這是他試種食用菌的第二年,2畝大球蓋菇和3畝羊肚菌均呈現了不錯的長勢。
張波告訴記者,目前基地的大球蓋菇和羊肚菌正在出菇階段,長勢喜人:大球蓋菇柄粗壯、蓋厚實,商品性好;以“大棚套小棚”模式栽培的羊肚菌,密度較大,分布均勻,且朵形良好。
“曾經因種植技術差、澆水不均衡等問題走過彎路。今年我通過總結,對土塊進行調整,增加噴灌設施,并改進大棚建設等。”雷慶平坦言,品種的選擇、相關技術的學習、生產設施的改進等變化,是當地政府支持和專家團隊指導讓他更有底氣。
譚偉介紹,2020 年 7 月至今,省食用菌研究所聯合武勝縣蠶桑局在武勝力禾家庭農場建立了桑枝食用菌示范基地1個,利用桑枝屑在桑樹行間栽培大球蓋菇7畝、在桑樹行間栽培羊肚菌8畝。省食用菌所還派遣食用菌專家在武勝縣開展桑枝食用菌技術服務,結合線上線下等方式對食用菌種植做技術指導,培訓60余人次,并發放食用菌栽培技術手冊。
“不僅僅是產量,食用菌的品質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張波說,2021年產量統計顯示,基地鮮羊肚菌畝產約200斤、大球蓋菇畝產約1500斤。
看著滿地的羊肚菌,雷慶平向記者算了一筆賬:1畝羊肚菌的投入在7000元左右,包含菌種、材料(遮陽網、薄膜、竹子)、人工等。按照今年的長勢,預計畝產可達300斤—400斤,1斤按60元算,每畝凈收入達 1.1 萬—1.7 萬元。“再加上桑蠶養殖的效益,發展桑樹行間栽培食用菌畝產值相當可觀。”雷慶平說。
雷慶平告訴記者,在專家的保駕護航下,下一年他將擴大食用菌種植面積到1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