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1 09:11:59
一邊是宛如敦煌壁畫中“飛天”飄帶的大跳臺,一邊是高聳入云、不吐煙圈的冷卻塔,北京冬奧會期間,一座建造于廢棄鋼鐵廠舊址上的滑雪場館——首鋼滑雪大跳臺驚艷了世界,賽博朋克和工業綠洲的視覺效果,給人帶來前所未有的新鮮感和文化震撼。
當滑雪健兒從數十米高的大跳臺頂端縱身躍下,乘風而起、御風騰轉時,身后巨型冷卻塔化為模糊的背景,此時此刻,冰雪皆天地,天地皆冰雪。
從這頗具象征意義的一幕中,不難品讀出這樣一種意涵:在工業文明的背景板上,生態文明之光正在引領我們一起向未來。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影響,人們對于擁抱幸福生活、走向美好未來的愿望愈發強烈,人類文明的列車也進入轉軌換道的關鍵時刻。此次北京冬奧會提出“一起向未來”的口號,正是對人類共同命運和處境的深刻體察,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萬物和諧美好家園的由衷期許。
未來不遠,未來已來。當北京冬奧會為奧林匹克寫下生態文明的注腳,一個充滿蓬勃朝氣的綠色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這個古老又現代的國家,正以東方人特有的智慧積極破解人類共同面臨的生態難題,正以舍我其誰的使命擔當引領世界熱情擁抱生態文明曙光朗照下的美好未來。
(一)北京冬奧會交出了一份令世人驚嘆的“綠色成績單”,為奧林匹克注入生態文明的嶄新內涵
綠色、共享、開放、廉潔——在北京冬奧會四大辦奧理念中,“綠色”位居首位。北京冬奧會將綠色理念貫穿始終,“綠”的細節拉滿,處處有“綠”可循。
——綠色能源覆蓋全部奧運場館。“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三大賽區26個場館全部使用“綠電”,這也是奧運史上首次實現全部場館100%綠色電能供應。
——“雙奧場館”彰顯循環利用理念。在國家體育場“鳥巢”舉辦冬奧會開閉幕式,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變身“冰立方”,五棵松體育中心籃球館變成冰球館……多個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場館華麗轉身,實現了奧運場館可持續利用。
——場地建設嚴格注重生態修復。山區雪上項目建設以“山林場館、生態冬奧”為目標,采取避讓、遷地、重建、補償等保護措施,同步開展生態修復,確保場地建設不會對周邊環境造成破壞。
……
國際奧委會副主席小薩馬蘭奇對北京冬奧會在“綠色辦奧”方面的努力表示驚嘆:“北京冬奧會將是第一個實現‘全綠色’的奧運會,對于舉辦地乃至更廣范圍內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都具有標桿作用。”
奧林匹克是人類體育運動和精神文化的一面旗幟。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面旗幟也被賦予了更立體、更豐富的時代內容。這次北京冬奧會以“綠色辦奧”的扎實行動,為奧林匹克注入了生態文明的新內涵,補強了奧林匹克賽事的生態維度。
北京“綠色辦奧”的成功實踐,離不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從“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觀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整體系統觀……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提升到一個新高度,為我國扎實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思想引領和行動指南,也為全人類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三北”防護林工程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等先后榮獲聯合國最高環保榮譽“地球衛士獎”。
放眼神州大地,雪鄉銀裝素裹,田園炊煙裊裊,河湖魚翔淺底,草原牧歌歡唱……一幅美麗中國的恢弘畫卷,藉由冬奧之窗,徐徐呈現在世人面前。
(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使命,也是“一起向未來”的題中之義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當晚的一幕令人動容。
在奧運五環下,寫著各代表團名稱的“小雪花”星星點點,聚攏成團,匯成一朵以橄欖枝圖案構成的“大雪花”。這一巧妙的設計,充分彰顯了“更團結”的精神內涵,也寄托著“一起向未來”的美好愿望。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會見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時所指出的那樣:“奧林匹克運動倡導的‘更團結’正是當今時代最需要的。世界各國與其在190多條小船上,不如同在一條大船上,共同擁有更美好未來,所以我們提出了‘一起向未來’的北京冬奧會口號。中方將為奧林匹克運動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在浩瀚無垠的茫茫宇宙中,地球就是一個小小村落。世界各國人民,不論國籍、種族、膚色,都是地球村里的一員。自人類誕生以來,人與自然關系始終是人類發展史上繞不開的母題。每一次人與自然關系的調整,都是文明變革的重要肇因。
回望歷史,從狩獵采集文明到農業文明再到工業文明,每一次文明變革,都帶來生產力的大幅提升,人與自然博弈、對抗的能力不斷增強。特別是步入工業文明以來,人類在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對自然生態造成難以彌補的創傷。如果不加反思,一味榨取自然、征服自然,將會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最終威脅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對此,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而吸取了以往文明,尤其是工業文明的經驗教訓的生態文明,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發展宗旨,充分肯定自然的價值,注重恢復自然的活力。這不僅是對工業文明的修復和升華,也預示著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中華民族向來熱愛自然、敬畏自然,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文化。從老子的“道法自然”到孔子的“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再到孟子的“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中華民族逐漸形成了天人合一、取物有時、循環利用的發展理念。
某種程度來說,傳統東方哲學和現代生態文明理念不謀而合。也正是如此,有著數千年東方哲學傳承的中華民族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2017年新年伊始,習近平主席在日內瓦萬國宮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向世人全面、深刻、系統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發出了“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的呼吁。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如同一股暖流,在全球激起深刻回響。《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氣候行動高級別倡導者尼格爾·托平這樣評價道:“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態文明”在某種程度上就好像用詩歌般的語言描述經濟和科學,這是一份“獨特的中國禮物”。
5年后,北京冬奧會又提出“一起向未來”的號召。這“未來”承載著人類命運的新希望,包蘊著萬物和諧的新景觀,塑造著人類文明的新境界。相信世界各國人民攜起手來、同向而行,一定能夠抵達光明美好的未來。
(三)走出全球變暖的“氣候賭場”,踐行綠色節能、低碳環保勢在必行,中國在全球減碳行動中作出了表率
“根據目前核算,北京冬奧會將實現全部碳中和目標。”在2月9日舉行的國際奧委會、北京冬奧組委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部長李森發布了一個可喜的消息。
開幕式上取消點火儀式,大火變微火,就是北京冬奧會踐行低碳環保理念的一個重要信號?;I辦6年多來,北京冬奧會通過低碳場館、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辦公等措施,最大限度減少碳排放,同時采取林業碳匯、企業捐贈等方式實現碳補償,順利實現了碳中和的目標。
北京冬奧會碳中和目標的達成,為中國經濟社會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貢獻了智慧和經驗,也是一次不小的激勵和鼓舞。
在全球生態危機中,氣候變暖無疑是最令人揪心的難題之一。工業革命以來,人口激增,以碳為基礎的化石燃料被大量使用,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越來越高,不斷加劇的溫室效應將會極大影響全球經濟社會發展。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威廉·諾德豪斯發出警告:我們已經進入了“氣候賭場”,正在搖動著全球變暖的骰子。但他同時指出,雖然形勢令人擔憂,但仍然有時間可以抽身而出。
在全球變暖、地球環境狀況日益嚴峻的當下,綠色節能、減少碳排放已成為全人類的共識。但如何把全人類的力量統一到碳達峰、碳中和的共同行動上來,還有待世界各國消弭紛爭、團結協作、同向發力。
秉承“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理念的中國在減少碳排放行動中作出表率。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對于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而言,要在碳達峰、碳中和兩大主題下全面實現經濟結構的綠色轉型,其難度無疑是巨大的。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清醒的認識?;⒛甏汗澢跋?,他在山西考察調研時強調:“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但這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等不得,也急不得。”
“雙碳”承諾,力重千鈞。以如此雄心和力度統籌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發展理念、模式和實踐的深刻革新,充分彰顯了中國主動應對全球生態危機、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為世界各國開展低碳行動、實現綠色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四)農業農村作為綠色經濟、生態經濟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顯著的作用
十余天來,北京冬奧會在賽場內外掀起了一股綠色低碳風潮。在賽場內,以玉米、薯類、秸稈等可再生資源為原材料生產的可降解餐具廣泛應用;在賽場外,綠色出行、光盤行動、垃圾分類等成為風尚。
北京冬奧會閉幕了,但她為人們留下的綠色文化遺產將永遠鐫刻進歷史,并持續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乃至全球各地,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綠色財富”是最大的財富,積極踐行低碳環保理念,為地球增綠,為生活添美。
鄉村是人類生態環境的“腹地”和“心肺”,鄉村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構成了人類原生態環境之“根”,具有本原性和基礎性的作用。鳥瞰人類活動區域,呈點狀分布的城市宛如一座座互不相接的島嶼,是廣袤如海的鄉村將其連接、包裹起來,不僅為其提供了大量安全優質的農產品,也筑牢了城市化、工業化穩步推進的生態屏障。
農業是生態產品的重要供給者,鄉村是生態涵養的主體區,在助力低碳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綠色轉型中,不僅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也應發揮出更加突出的作用。
要充分發揮農業農村的生態涵養作用,為城市和工業碳減排作貢獻。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秸稈還田、有機肥施用、人工造林種草、土地綠化等措施,逐步改善耕地土壤質量,增加農田和山地草甸林地的固碳能力,及時消化城市和工業的碳排放。
同時,也要切實踐行農業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畜禽糞污處理利用和秸稈綜合利用,強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做好農機節能減排,不斷提升農業農村自身綠色發展水平。
從減碳這一案例,足以看出,農業農村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地位作用顯著,功能潛力巨大。要把節能減排貫穿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全過程,促進鄉村振興朝著綠色、節能、減排、低碳方向發展。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突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理念,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生態經濟,積極打造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濕地觀光、田園農事體驗等新興產業,積極開發農業觀光、綠色康養、生態教育、鄉村文創等多維功能,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可持續發展之路。
冰雪夜空,“雪花”降臨,星火閃爍。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一朵雪花的故事”再次上演。雪花變成孩子們手中的花燈,每個花燈里都承載著冬奧之火,微火雖微,卻足以溫暖世界,照亮前程。
奧林匹克在北京落下帷幕,但“雙奧之城”北京為世界奉獻的一場簡約、安全、精彩的冬奧會將永遠成為奧運史上的一段佳話,特別是“綠色辦奧”的實踐更是為奧林匹克注入一股綠色活力。
當奧林匹克遇見生態中國,不變的是“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運精神,變化的是綠色低碳理念的完美融入。
北京冬奧會不僅僅是一場人類體育的盛會,還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形勢下人類文明的走向釋放了一個積極信號——“一起向未來!”,一起奔赴一個萬物和諧的美好未來,一起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綠色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