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9 15:30:23
28個肉牛養殖小區(場),7個萬頭養牛鄉鎮、35個千頭以上養牛重點村,華亭市肉牛飼養量和出欄量分別達到10.02萬頭和4.42萬頭,實現產值8.6億元……一連串數據,是近年來華亭市牛產業發展的有力見證。
近年來,華亭市堅持把牛產業作為群眾脫貧致富、助推鄉村振興的特色支柱產業,堅持延鏈、補鏈、強鏈,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不斷扶持牛產業向“種養加銷一體化”方向發展。
規模化種植,種出好“口糧”
要想出好牛,草料是關鍵。長期以來農民依靠簡單的種植養殖,增收空間有限,牛儲蓄飼料不足問題一直存在。為了破解這一難題,華亭市積極調整種養結構,大力推廣實施“糧改飼”種植技術,以養定種、種養結合,紫花苜蓿、燕麥、糧飼料兼用型玉米等優質牧草的大力推廣,讓秸稈青貯成為肉牛產業發展的“助推器”。
為扎實做好“糧改飼”項目,市農業農村局與8個鄉鎮簽訂了《“糧改飼”項目目標責任書》,按照“包鄉抓片盯戶”的工作機制,抽組農機、畜牧專業技術人員組建技術服務小組,下沉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
2021年,“糧改飼”項目在全市首次落地,下撥補助資金74.4萬元。翔美鼎農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馬建軍帶領周邊農戶一起搭著惠民政策的“順風車”,收割的3300余噸青貯飼料讓農民每畝比原糧多賣了六七百塊錢,更有效解決了畜牧養殖飼草問題,實現了豐產增收的“雙贏”。
以養帶種、以種促養。按照這一思路,華亭市大力提升青貯機械化水平,引導規模養牛場和合作社購置大型玉米收儲機、鍘草機和揉絲機,完成玉米青貯加工秸稈18.04萬噸,采購發放秸稈加工設備106臺。飼草料種植加工→牛羊養殖→糞污還田→綠色農產品生產,在“糧改飼”項目的支持下,這條綠色循環鏈條正在不斷延伸,探索逐步走上一條“糧飼兼顧、草畜配套、以養帶種、農牧互促”的現代農業新路子,為牛種出了好“口糧”。
標準化改造,入住好“房舍”
柳拴虎是河西鎮建溝村一位樸實勤勞的農民。以前他養牛都是“單打獨斗”,得知村上要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他第一個果斷加入。
柳拴虎加入的綠鑫源養殖專業合作社于2020年11月建成投用。該合作社采取“政府補貼+合作社投資+農戶自籌”的建設形式,對養殖區實行標準化改造,先后建成3座380㎡標準化雙面奶牛養殖棚、1座擠奶室、3座青貯池、6間辦公用房、21座雙面肉牛養殖棚。現在,合作社養殖用房、青貯池、圍墻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牛喜遷新居,環境好了,養殖省事了,關鍵是連長膘都快了。”柳拴虎的感嘆,源自于標準化牛舍給他養殖帶來的實惠。
近年來,華亭市依據甘味平涼紅牛產業集群項目,不斷提升改造縣鄉兩級肉牛凍配站點基礎設施,新建育農種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綠鑫源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涇水牧業家庭農場肉牛場區3處,建設有機肥生產線1條,在4個規模肉牛養殖場區配套建設了糞污處理設施,培育了前峰村養牛農民專業合作社等6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牛舍、干糞場、青貯窖、消毒室、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讓紅牛住上了好“房舍”。
多元化銷售,帶來好“錢景”
銷售才是硬道理。地處陜甘交界的神峪鄉,農貿市場交易活躍,目前有著平涼市范圍內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場,肉牛年交易量在2萬頭以上,年交易額達1.5億元。交易市場的蓬勃發展,激發了廣大群眾的養牛積極性,被鄉黨委政府評為“群眾致富帶頭人”的孫小軍就是其中一員。
2018年6月,孫小軍投資98萬元,在神峪鄉吉家河村焦家塬社成立了華亭市宏鑫塬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成牛棚2座,青貯池2座,現牛存欄55頭。
“我們合作社的牛膘肥體壯毛色亮,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孫小軍介紹,“我們出售主要以活牛為主,現在一年出欄20余頭,收入超過10萬元。”
從種到養再到銷售,以宏鑫塬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合作社和宏源公司等龍頭企業、孫小軍等養殖大戶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以統一品種養殖、統一標準飼喂、統一價格出售的模式,有力拓寬多元化銷售渠道。在加工上,引導宏源公司嚴格按照“平涼紅牛”屠宰分割規范流程,全面提升改造肉牛屠宰分割及熟食品加工生產線,延長了產業鏈,不斷提高了生產效益。在銷售上,線下借助門店、展會、實體店等助力牛肉“出村進城”,線上通過電商平臺、直播平臺、APP商城等不同渠道銷售,大力鼓勵傳統企業應用電子商務開拓市場,牛產業為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錢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