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8 16:41:35
立春過后,天氣回暖,阡陌縱橫的豫北土地上,一扎高的冬小麥迎春生長,綠意愈濃。莊稼把式望節氣、看墑情、算農時。
小麥返青,又到了給冬小麥澆返青水的時節。
“返青水、拔節水、灌漿水,一季小麥澆三茬水,才能有個好收成。”封丘縣農民李懷志說,“返青水是開春第一水,對小麥生長至關重要。”
李懷志的家鄉封丘縣李莊鎮竹崗村地處黃河灘區,沙地多,蓄水差,保墑弱,澆地早晚、澆水多少,小麥產量相差三五百斤。
多少年來,農田灌溉一直是個大難題。起初,2800畝耕地的竹崗村沒有一口灌井,多數農田只能“望天收”。20世紀90年代,村里打了30眼灌井,但農戶遭遇“三大難”:一是井少地多,灌溉效率低,為搶農時,李懷志背著被子在井口排隊到半夜,深夜澆地成常態。二是農用電無人管,有按地塊收費的,有按時長收費的,有按土質收費的,電貴傷農,農戶不滿。三是打井標準低,重建輕管,不少灌井用上兩三年就再難出水。
2015年起,借著國家大力修建農田水利設施的東風,李莊鎮打了上千眼灌井,近10萬畝耕地基本實現全覆蓋。
“三分建,七分管,后期維護不好,本來能用二三十年的灌井,頂多用上兩三年。”李莊鎮黨委書記陳明說,為此,李莊鎮想出了“土辦法”,一是征求農戶意見,結合當地實際,統一規定農田灌溉費用標準;二是統一標準后,拿出部分經費,由農戶選出“井長”管護灌井。
李懷志成了竹崗村的首任“井長”,全村67眼灌井遍布2800畝農田,平均40多畝地就有一眼井,農戶在配電房刷卡取水,留守老人也能輕松把地澆。
封丘縣成立縣鄉村三級農民用水協會,每村設立“一長兩員”,合理收取水電費,覆蓋運營管護成本。全縣約2萬眼灌井都有了“井長”、管護員和維修員。
“成立農民用水協會,一是費用透明,二能管護設備,最終目的還是方便農民用水澆地,減輕農民勞作負擔。”封丘縣農民用水協會會長李培耀說,現在灌井和配電房上都要掛上“一長兩員”的聯系方式,有問題,找“井長”,確保灌井隨時能出水,農戶隨時能澆地。有序推廣運行后,就能實現“‘井長’管好萬眼井,百萬農田不愁澆”。
實際上,農民用水協會的工作目標不僅要讓農田能澆水、澆好水,還要促進農戶節約用水。封丘縣農民用水協會采用階梯水價,落實獎補政策,引導農戶改變大水漫灌、濫灌的澆灌方式。
“根據當地實情,科學測算,一畝糧食作物一年耗水量低于151立方米的,實際用水量每立方米補助7分錢,節省下的用水額度,每立方米獎勵5分錢。”李培耀說,此前已在6個村莊試行獎補政策,8148畝農田耗水量明顯下降,獲得獎補資金5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