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8 09:34:25
摘要:推動召開上合組織成員國農業部長會議,一致通過了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建設構想》,上合組織農業基地法定國際地位成功鎖定;
上合組織現代農業交流中心建成啟用,哈薩克斯坦愛菊農產品物流加工園區等4家境內外實訓基地揭牌運行;
加快推進楊凌自貿片區建設,聚焦“系統集成和協同高效”,研究提出30條集成創新事項,2項案例在全省復制推廣;
楊凌綜合保稅區獲批建設,海關大樓、保稅倉庫、保稅研發樓等項目有力推進,綜保區以達到海關驗收標準;
在生物科技研發、大宗農產品貿易、農產品跨境電商等方面,儲備重點項目20多個,一大批優質項目達成入區意向。
1月27日,記者從楊凌示范區2022年工作會上獲知,過去的一年,楊凌示范區在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取得了上述成績。
在2021年第28屆楊凌農高會期間,一場揭牌儀式引發關注,隨著“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實訓基地”的揭牌投用,標志著楊凌示范區以高水平開放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又邁上了新臺階。
從積極開展“援外培訓”到成立“唯一以推動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交流為特色的自貿片區”,從建設“國際農業示范園”到“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的投用……
今天的楊凌示范區,已不同往昔,站在新的歷史發展節點上,楊凌示范區將依托全區科教資源優勢,以及現代農業發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積極融入國際農業發展浪潮中,奮力譜寫現代農業新篇章,為世界農業發展提供“楊凌方案”。
建好“根據地”,為上合組織國家儲備人才
“我最佩服中國解決了糧食問題,在中國學習了七年,跑了很多試驗站,我想通過上合農業基地這個平臺,把更多中國優秀的品種、模式和技術帶回我們國家。”來自巴基斯坦的留學生金樂天說。
在2021年6月舉辦的“我在楊凌看上合”活動中,來自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上合組織國家的留學生們在考察了“中哈小麥研究基地”后,對楊凌的新品種、新技術充滿了興趣,留學生們紛紛表示,希望通過上合農業基地,將中國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帶到自己國家,為自己國家現代農業發展盡一份力。
去年10月份,備受關注的上合組織現代農業交流中心正式啟用,這是楊凌在助力上合組織現代農業發展中,邁出的新步伐。
作為上合組織農業基地核心項目,上合組織現代農業交流中心項目以“上合之‘禾’、合作共贏”為主題,表達了中國與上合組織國家在農業技術方面合作發展、開放共享的愿景。
2019年6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比什凱克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上提出“中方愿在陜西省設立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的倡議。
而上合組織現代農業交流中心的建設投用,正式楊凌示范區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倡議的具體實踐,是楊凌履行國家使命的擔當和作為。
兩年多來,楊凌示范區積極作為,著力發揮“農科城”的科教資源優勢,聚焦“交流、培訓、示范”的功能定位,抓好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建設,著力將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實訓基地,打造成代表中國現代化農業科技水平的一流基地。
架好“自貿橋梁”讓“楊凌經驗”走出國門
今年7月份,在商務部發布的自貿試驗區第四批18個“最佳實踐案例”中,由楊凌自貿片區報送的《多元化農業保險助推現代農業發展》名列榜單。
這成為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三個片區,唯一入選的改革創新實踐案例,是楊凌片區聚焦農戶創收難、融資難、抵押難等問題,增強風險保障,助推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有益實踐。
截止今年七月,楊凌自貿片區共形成創新成果60項,其中6項得到國務院和相關部委通報肯定,11項在全省復制推廣,16項入選全省“最佳實踐案例”。
深耕試驗田,當好探路者。2017年4月1日,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楊凌自貿片區正式揭牌。
四年來,楊凌自貿片區圍繞優化營商環境、差別化改革和產業發展積極開展壓力測試,在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促進貿易便利化、推進農業領域金融創新和加大農業國際合作交流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楊凌經驗”。
隨著楊凌自貿片區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在助力楊凌邁向國際舞臺的進程中,楊凌自貿片區已然成為助推示范區高水平開放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強力“引擎”,為楊凌現代農業走出國門插上“騰飛翅膀”。
作為我國目前唯一服務于農業產業發展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隨著“楊凌綜合保稅區”的力量加持,在更好履行“全面推進農業領域國際合作交流,打造‘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的國家使命的同時,也將成為楊凌自貿片區開展農業領域制度創新的承載平臺。
做好“援外培訓”讓楊凌農科發生聚變效應
2021年12月14日,由中國商務部主辦、楊凌示范區承辦的2021年多米尼加農業科技研修班在楊凌結業。
國內農業科研機構和高校的10位知名專家授課,來自多米尼加的30位學員克服時差影響,與中國專家一起圍繞現代農業科技發展、農業生產環境保護等專題開展了研討交流,探討了發展現代農業的路徑和方法。
在楊凌,像這樣的培訓開展了許多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楊凌示范區創新培訓模式,不斷的豐富培訓內容。通過網絡培訓一大批來自國際社會的學員,通過學習楊凌的農業新技術、新模式,服務本國農業發展。
其實,2005年,楊凌示范區就開始承辦國家援外農業培訓項目,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創新,2011年8月,楊凌示范區被商務部批準為中國旱作農業技術援外培訓基地。
農業機械、農業物資、農產品輸出以及促進合作……培訓項目涉及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至今,楊凌的農業援外技術培訓覆蓋了110個國家,培訓國外農業官員和技術人員3000多人。并與世界糧農組織、聯合國環境保護署等國際組織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
將對外援助作為與世界各國開展農業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同時,楊凌還建成13個國際科研創新合作平臺和8個國際合作園,組建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
如今,以國際農業交流合作為契機,楊凌將積極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已然成為陜西乃至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 耿蘇強 王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