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0 14:38:05
2022年1月16日至21日,重慶進入“兩會時間”。
一年來,重慶市廣大政協委員牢記囑托,擔當盡責,展現出新時代政協委員的風采。兩會期間,他們帶來了哪些高質量的提案?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推出《委員請提案》系列報道,一起來看。
重慶市第五屆政協常委、重慶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董青。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伊永軍 攝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20日10時17分訊(記者 伊永軍)今年的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本次重慶市兩會期間,重慶市第五屆政協常委、重慶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董青提交了《關于將農機作為農業新基建加大投入的建議》的提案。
董青認為,農業機械化的關鍵是提高農機技術裝備水平。重慶作為典型的丘陵山區省份,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并存,耕、種、收的綜合機械化水平與平原地區差距較大,制約了優勢產業的規模集聚。
董青在分析我市農業機械化存在的問題時表示:
農機作業基礎條件薄弱。重慶山脈河流眾多,地勢沿河流山脈起伏,山區丘陵占比高,耕地普遍存在土地高低不平、大小不一、零碎分散等問題,《重慶市農業機械化“十四五”規劃》中指出,全市25°以下耕地有2000多萬畝,尚有1300萬畝耕地“不宜機”,土地宜機化改造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農機購置使用成本較高。農業機械一次性投入大,大型農機具有高額作業成本,使用過程中的磨損消耗及其他費用較高,若非用于大面積農業操作,只是小面積使用或用于自耕地,普通農戶難以承受。
農機有效供給不夠均衡。農機企業受限于銷售壓力,研制適合丘陵山區使用的農機投入大、市場小、利潤薄等因素,將更多資金用于大型農機的研發,導致我市農機結構存在運輸作業機具多、田間作業機具少,低檔次機具多、高性能機具少,中大型機具多、小型作業機具少等問題,難以滿足農民對農機的需要。
因此,董青建議:
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當前,我市農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主體主要以農民個體為主,政府補貼為輔。建議可以考慮將農機裝備作為農業新基建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資金積極參與的多元投資格局,進一步扶持農業機械化技術瓶頸的重點突破。
加快推進土地宜機化改造。針對不同農作物等產業發展實際,統一建立田塊長度、寬度、平整度與田間道路等宜機化標準,打造符合農機設備安裝和安全生產所需結構強度規范,推動土地小并大、短并長、陡變平、彎變直和互聯互通,切實改善農機通行和作業條件,加快補齊丘陵山區機械化基礎條件短板。
加大農機企業研發幫扶力度。鼓勵社會公眾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農業機械化投資,切實解決本土中小農機企業研發資金不足的問題。打造現代農機智能裝備產業園,整合現有農機生產企業和配套企業研發資源,鼓勵農機生產企業針對不同農產品和需求研發特色農機,避免同質化競爭。
積極探索農機社會化服務。探索建立“農機裝備生產企業+土地承包商+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農機裝備生產企業技術入股,參與農業設備指導使用、日常維護,為農業生產全流程提供技術指導;土地承包商人力資源入股,參與農產品種植、管護、銷售;農戶土地經營權入股,實現利益聯結。整體促進農業機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