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0 10:03:57
溫度控制
育雛溫度的高低要觀察雛鵝的狀態,如果鵝散開伸腿趴臥,說明溫度適宜,溫度過低鵝雛會扎堆容易窒息死亡,且容易誘發白痢、腸炎等疾病。
溫度過高,雛鵝張口呼吸,容易脫水。一般是第一周的溫度要保持在30~32℃左右,以后每周低2~3℃,一直降低到20℃左右。在現實養殖過程中多見的現象是白天溫度高,夜間溫度低,這一點是很致命的。因為白天鵝活動量大,都處于采食狀態,自身產生一部分熱量,即使溫度低些也耐受得??;而夜間大部分處于靜止狀態,產生熱量很少,耐寒能力就差些,需要較高的溫度。
通風不良
在現實生活中,養殖戶只重視溫度,而忽視了通風。比如夜間不留通氣孔、為了節約煤炭導致通風不足等,這些都容易引起鵝的慢性呼吸道或大腸桿病菌,甚至因缺氧而死亡。還有的見到溫度高就通風,溫度低就緊閉門窗迅速提溫。
應該溫度過高時去逐漸降低,過低時應該逐漸升溫,而不是迅速達到升降溫度的目的,這樣才能給鵝一個舒適的環境。
密度多大
按標準,冬季25只/平方米,夏季15只/平方米,很多人為了多養,往往隨意上鵝,造成平均占有料槽水槽不達標,影響生產性能,一旦發病傳播速度加快。實踐證明,養殖密度稍低于標準,能最大程度保證品種優良性能和減少疾病發生。
亂用藥
有些養殖戶認為病毒靠投藥也能治愈,從而不重視疫苗的接種。細菌性疾病的藥物預防是必要的,但是也不能盲目投藥,隨意加大藥量不但損傷機體,還容易產生耐藥性。(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