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0 09:18:24
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全媒體記者 胡潤田
2021年,陜西省肉牛產業技術體系以高質量發展全省肉牛產業為己任,在技術服務中與鄉村振興工作有機銜接,力爭建成“產學研”緊密結合、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共享的技術平臺,為全省肉牛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服務和智力支撐。在體系專家的努力下,成功開創了肉牛產業銅川“中醫牧業”賦能農業品牌、咸陽市永壽縣“企業+農戶”、神木市“肉牛全產業鏈”三大發展新模式,促進了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中醫牧業”賦能農業品牌,助力鄉村振興模式
今年以來,在陜西省肉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胡建宏的帶領下,體系銅川試驗示范站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聯合研發益生菌中草藥配方飼料添加劑,通過改善肉牛的營養物質,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調節機體代謝,增進動物健康,提升微生物的活性以及在腸道中的定植能力,從而達到改善營養物質的利用率,提高生產水平、增強肉牛抗病能力和牛肉品質。
肉牛體系銅川試驗示范站在綜合考慮品種、年齡、體征、健康狀況等因素的情況下,選出40頭肉牛,分為1個對照組3個實驗組,對照組飼喂普通日糧,實驗組按不同添加劑編號分別添加到3個實驗組。飼喂90天后分別測定肉牛的生產性能、屠宰性能、肉質性狀進行檢測,效果比較明顯,冷鮮牛肉經西安國聯質量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兩輪比對測試,結果顯示,牛肉肌間脂肪分布均勻、沉積好,色澤鮮亮、香型醇厚、鮮嫩汁多、入口即化,大大提高了牛肉品質。
肉牛體系銅川試驗示范站今年年初和6月份分別在楊凌和杭州舉辦了牛肉品鑒會,“體系銅川試驗示范站安格斯”牛肉受到來自國內外的業內人士和美食家的高度稱贊。7月初,“體系銅川試驗示范站安格斯”牛肉被浙江省麗水市選為中國第一區域農業品牌“麗水山耕”牧業板塊的拳頭產品。
“中醫農業”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有關專家提出并倡導,就是將中醫原理和方法應用于農業領域,實現現代農業與傳統中醫的跨界融合,優勢互補,集成創新。“中醫農業”為生態農業在中國的實施提供了可操作模式,將成為中國特色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農業”分為“中醫牧業”和“中醫種植業”。用中草藥生產“兩藥”(農藥和獸藥),保護動植物生長,促進動植物生長。
陜西省肉牛產業技術體系銅川試驗示范站以“中醫農業”正崛起正當時為契機,已與有關專家多次座談,共同探討“中醫牧業——肉牛產業”這一課題,“中醫農業(產業)”研發團隊,將把“中醫原理技術方法農業應用(中醫農業)”植入牧業生產程序中,用“中醫牧業”綜合措施,培育肉牛產業的中國品牌,并聯合開發食藥同源功能性牛肉食品,助力鄉村振興。
今年咸陽也把“中醫農業”技術列入深化農業種植創新項目上,把試驗示范納入自主試點探索類工作。為了實現陜西肉牛產業的高質量長遠發展,肉牛產業技術體系考慮:能否把“中醫牧業——肉牛產業”作為陜西省的一個農業重點項目來做并率先在全國牛肉產業推出?
二是創建了“龍頭企業+基地”、“參股不控股、投資不經營”的“永壽模式”
咸陽市永壽縣位于渭北黃土高塬南緣,生態環境優越,群眾在長期的養殖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發展肉牛養殖條件得天獨厚。
永壽縣在肉牛產業發展中堅持龍頭帶動,全產業鏈開發,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加工流通增值,推進一二三產密切融合,在陜西省肉牛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的指導下,肉牛的品種改良、階段性飼料配方、高效育肥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出現了以屠宰加工為主的頂樂公司、以育肥為主的常寧鎮何淡村兩大龍頭企業,帶動了當地肉牛產業蓬勃發展。
頂樂公司在甘鎮井建有肉牛養殖基地,農戶“參股不控股、投資不經營”,按養殖規模化、現代化、標準化模式發展,完善了“龍頭企業+基地+新型村集體經濟組織”有效產業鏈模式,形成了新型農技術推廣的永壽模式,提升了畜牧產業的社會化服務水平。
頂樂公司通過與當地政府、村集體、農戶開始合作,建立了“龍頭企業+科研機構+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以公司為紐帶,帶動群眾走產業化道路,農戶以入股分紅或領養、放養、托養、寄養等多種方式,參與肉牛標準化養殖。這種方式,一是解決了企業的牛源問題,二是解決了肉牛的飼養安全問題,三是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企業幫助農戶檢疫、養殖和技術,農戶的一頭牛半年時間就能讓農戶領到1400元和利潤。
常寧鎮何談村集體經濟組織牛場被省肉牛體系列為試驗示范站(基地),在體系指導下,基地吸收先進經驗,結合永壽實際制定技術方案和實施細則,成立技術服務隊隨時解決永壽縣肉牛養殖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在抓養牛規模擴張的同時,積極引進優良品種,先后引進紅安格斯牛、西門塔尓牛、夏洛來牛等,不斷提高良種覆蓋率。
目前,永壽縣規模牛場已發展到30個,全縣牛存欄達到5.8萬頭,年出欄4.6萬頭,主要以西門塔爾牛、夏洛來牛、安格斯牛為主。開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隨著龍頭企業頂樂肉牛屠宰生產線的投入使用,永壽的肉牛養殖和銷售渠道產業鏈也基本形成。
三是全產業鏈發展的陜北“神木模式”
陜西省肉牛產業技術體系神木試驗示范基地位于神木市錦界鎮,占地14000多平方米,共存欄各類肉牛1650多頭。2021年,在體系首席專家胡建宏教授的指導下,試驗站負責人、崗位專家、高素質農民趙玉軍積極開展技術示范和推廣工作,形成了肉牛養殖全產業鏈的發展模式。
今年初,體系神木試驗示范基地——恒景農牧業有限公司,因出色的表現和業績,被陜西省確定為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和殘特奧會運動員食品總倉專供企業,這也是陜西省肉牛養殖企業里唯一的一家企業。以此為契機,基地在體系首席專家的指導下,開展了技術育肥的工作,圓滿完成了任務,受到“全運會”組委會的好評。
為了讓神木肉牛養殖業再上一個臺階,今年,聯合神木市肉牛養殖大戶,成立了神木市肉牛產業化聯合體,共帶動動了15家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11個行政村的300多戶肉牛養殖戶,2000多頭肉牛,統一進行技術示范、指導和推廣,積極共開展技術服務的指導工作,到養殖戶家里,專業合作社牛舍,對牛的品種、牛犢品種、飼料配方、養殖過程中技術難點、要點,以及圈舍建設管理,環境衛生等,為西門塔爾等肉牛提供核心技術,提高了當地養殖戶的技術管理水平。
體系神木試驗示范基地,種植有3000多畝青貯玉米,基地自己收貯加工飼料,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很好解決了肉牛養殖的飼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