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1 10:21:41
年終歲末,黑土地奏響豐收曲。2021年黑龍江糧食總產1573.5億斤,創歷史新高,喜獲“十八連豐”。
豐收來之不易!面對局地發生疫情、農資價格上漲、局地旱澇等不利因素影響,黑龍江“十八連豐”,不僅端牢國人“飯碗”,更增強了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發展信心和底氣!
倉廩實,天下安!“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勤勞質樸的龍江人用智慧汗水,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續寫糧安天下的使命擔當。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兆憲說,“十八連豐”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定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的擔當,是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穩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結出的累累碩果,為龍江“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黑龍江現代農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整體水平顯著提高。資料圖片
土地“入托” 農民奔向好“錢”景
在黑龍江佳木斯市郊區長發鎮正合村,村民崔巍在院子里的一張大案板上整整齊齊擺著切好的豬肉。“豐收了,大伙都高興,殺頭豬挨家送肉吃個喜兒。”談起2021年的收成,崔巍合不攏嘴。
中國人每9碗飯中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資料圖片
正合村是佳木斯市郊區第一個實現整村流轉的村,有一定規模化經營基礎。村里推薦崔巍作為帶頭人,成立了佳木斯興家糧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將村里的規模經營引上更科學、更高效的道路。
“說白了,土地托管就是村民拿錢,我們伺候地。”崔巍說,2021年合作社托管了村里25戶農民的4500畝土地,2022年還會擴大,預計托管面積將達到全村的90%。
土地“入托”,“明白人”種地,直接效益是增產。
“我們合作社通過土地托管規模經營土地1.04萬畝。玉米畝產達到1500斤左右,實現了大豐收!”齊齊哈爾市拜泉縣福順現代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新生村黨支部書記趙福德介紹,“這比農戶自己種每畝增產200斤左右。我們粗略算了一下,2021年光玉米就增收500噸。而且我們所有規模經營的土地全部實行科學輪作,秸稈全量還田,增加土地有機質含量,有效保護了黑土地,真正做到了‘減肥’‘減藥’。”
土地增產,農民增收。
村民張艷春與福順現代農機合作社簽訂農業生產全程托管合同,為自家的12畝耕地找到了“管家”,每畝地按照290元服務費用進行托管,由合作社進行統一管理,自己當起了“甩手掌柜”。
“每畝能收入1000元左右,總收入一萬多元。交給合作社,比我自己種強多了。”張艷春看著到手的萬元現金,數了好幾遍,喜上眉梢。
推廣蘭西縣“生產托管+農村金融+農業保險+糧食銀行”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模式,全省建設托管服務示范縣20個,示范鄉(鎮)100個,托管服務面積突破2000萬畝……黑龍江在農業經營體制創新方面實現新突破,走在了全國前列。
體制創新有效提升農業經營水平,為“十八連豐”增添了內生動力。
智慧農業“導航” 端穩中國飯碗
在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德山正盤算著一年的收益。2021年,合作社種植綠色水稻16000畝、有機水稻2000畝,讓合作社進賬了400余萬元。
“現在種地可比過去輕松多了,我們合作社68臺高速插秧機全部安裝了北斗導航無人駕駛系統,比起傳統插秧機,不僅節省了人工費還搶了農時,稻苗株距、行距更均勻,苗量更精準,讓稻苗更粗壯、根系更發達。”趙德山用三年的時間把合作社的插秧機全部安裝了北斗導航系統,嘗到甜頭的他說,下一步我們會將大馬力拖拉機、收割機全部安裝北斗導航系統。
田間“黑科技”越來越多,農民種地也越來越省力。資料圖片
如今,農民對現代化農業生產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農業生產也變得越來越高產高效。在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大興農場,田間地頭“新玩意兒”“黑科技”大展身手。
“我種的這500畝地,只要不是十分嚴重的自然災害,都能做到高產、穩產、豐收!”大興農場科技示范戶胡春光2021年又掙得盆滿缽滿。
“農業科技達人”胡春光侃侃而談。春天插秧他用的衛星輔助直行的變量側深施肥插秧機,夏天水肥管理他應用的是“淺、濕、干”循環交替灌溉法,施肥應用的是前氮后移技術和無人植保飛機噴施生物肥。
水田標準化改造和一系列農業新技術、新機具的應用,讓胡春光家的水稻既提高了產量又保證了品質,收入較其他農戶高出了一大截。
目前,黑龍江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達98%,建成40余個省級和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十四五”期間,黑龍江將打造千公里高標準科技示范帶,推行全程“機械化”。
發展“智慧農業”,實施標準化種植,為“十八連豐”增加了新動能。
做強“農業芯” 種下“金疙瘩”
中國人每9碗飯中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這沉甸甸的成績離不開“農業芯”——種子。
《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Ο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黑龍江省深入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突出種業創新,堅持育繁推一體化,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加快建設國家級大豆種子基地。積極推進“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為特征的育種新技術應用,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
2021年伊始,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就發布了《農作物優質高效品種種植區劃布局》《農作物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匯編》等指導意見,針對各積溫帶推薦適區高產品種,引導選用優良品種。大力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立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10個專家育種示范基地,示范品種657個。審定推廣主要農作物新品種334個。
由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水稻品質育種所所長、研究員聶守軍憑借他花費14年時間培育的“綏粳18”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也是農業領域唯一的國家一等獎。
綏棱縣克音河鄉向榮村的王忠艷是一名水稻種植戶。5年來,在聶守軍的技術指導下,她家的水稻每畝節約種植成本近50元,平均畝產提高48.7公斤。
在黑龍江省虎林市牡丹江管局856農場,由黑龍江省農科院選育的“龍粳3013”平均畝產達750.8公斤,“龍粳3010”平均畝產為744.3公斤,雙雙達到了東北早熟粳型超級稻產量指標。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只有把這顆“中國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國人的飯碗才能更端的更牢固。
未來,黑龍江將不斷用農業科技成果破解龍江糧食豐收的“密碼”,小種子撐起大農業,成為龍江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大趨勢。
發展特色農業 農民握住“金扁擔”
黑龍江部分地區,依托自身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走上了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之路,一大批“蔬菜村”“蘑菇村”“木耳村”涌現。
“我現在正在為來年種植做準備,收拾養菌棚,把壞了的菌筐都點焊上,再過十天半個月就該做三級菌包了。”東寧市東寧鎮太平泉村黑木耳種植戶馬艷東一邊焊菌筐一邊笑著說。
太平泉村是東寧市黑木耳產業發展的縮影。依托獨特的資源、氣候、技術條件,越來越多的農民依靠發展黑木耳產業,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我們現在土地流轉,將土地集中到幾戶人家去種植,剩余的勞動力集中做黑木耳。”太平泉村黨支部書記許華強介紹,太平泉村現在種植黑木耳一千多萬袋,占村里總收入的80%以上。
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東寧市依托獨創的小孔單片、棚室掛袋、春耳秋管等核心技術,大力發展黑木耳產業,拉動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年破萬元,穩居黑龍江省前列。
海林市近年來猴頭菇特色農業發展如火如荼。資料圖片
在牡丹江海林市,猴頭菇產業近幾年發展勢頭迅猛。
海林市悅來頤和食用菌種植合作社菌包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在為新一季猴頭菇菌袋生產忙活得熱火朝天。提起模范村的猴頭菇,合作社總經理盧偉明侃侃而談:“海林晝夜溫差大,水源也好,整體環境不錯,所以咱們的猴頭菇深受歡迎。”
黃利春加入合作社已經六個年頭了,這種經營模式對他來說省時又省力:“不用再出去打工了,合作社年年都分紅,在家就能得到可觀的收入,我覺得挺好。”
而在“北國糧都”富錦市,坐落在這里的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園是當地的一大特色。每到秋收時節,金黃的稻穗隨風飄搖,登高俯瞰,一幅惟妙惟肖的“稻田畫”映入眼簾。
富錦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園內的稻田畫惟妙惟肖。資料圖片
富錦市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是“萬畝水稻”的經營主體。理事長劉春驕傲地說:“發展觀光農業帶給我們的效益是無法估量的,每年數以萬計的游客來到富錦觀光旅游,打響了富錦水稻的知名度,更讓游客知道有機綠色的好大米是如何種出來的!”
既要市場,又要口碑,種得好,還要賣得好。越來越多的“新農人”擁抱新技術、新應用,當起了“網紅”“主播”“導游”,黑土地上的特色農產品借助互聯網的快車,直達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餐桌。
為黑土加“油” 耕地“有勁”產量高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是黑龍江得天獨厚的黑土資源的寫照,但由于高強度利用、重用輕養、土壤侵蝕等原因,黑土地變得又“瘦”又“薄”,如何為黑土加“油”成為了黑龍江近年來亟待解決的問題。
黑龍江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保護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資料圖片
佳木斯市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自2015年起承擔了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合作社負責人趙德山介紹,自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開始,農民通過秸稈翻埋,秸稈堆漚腐熟、測深施肥,有機肥施用,測土配方,黃腐酸等多種方法不斷增加土壤有機質,修復黑土地。
“黑土層變厚了,地就有勁了,糧食質量上去了,收入就高了。”趙德山看著腳下的黑土地感嘆說,我做過對比,參與黑土保護的地塊和沒參與的,產量和品質都明顯不一樣。
近年來,黑龍江省出臺了保護黑土地的一系列政策,通過各項補貼,將“真金白銀”發到了農戶手里。
2021年,富裕縣作為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試點縣,春季落實玉米免耕播種40余萬畝,按照每畝補貼30元,發放補貼資金1200余萬元;共完成玉米秸稈翻埋26438.91畝,按照每畝補貼40元,發放補貼資金1057556.4元;碎混聯合整地16383.06畝,按照每畝補貼25元,發放補貼資金409576.5元。
“土壤‘病’了,如何治療?不能耽誤也不能誤診,關鍵是要對癥下藥,還不能產生副作用。”黑龍江省農科院黑土保護團隊負責人說。
來自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目前,全省平均耕地質量等級3.46等;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36.2克/千克。旱田耕層厚度平均24厘米,其中,秸稈翻埋和深松整地平均達到30厘米以上。
2021年6月,黑龍江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通過《黑龍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切實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的決定》,進一步強化黑土地保護的考核監督,嚴禁偷采盜挖、非法買賣等各類破壞黑土資源的行為,在保護黑土地的基礎上讓那些對黑土地動“歪心思”的人也有了忌憚。
為確保“中國飯碗”裝上更多綠色糧、優質糧,黑龍江深入實施“藏糧于地”戰略,加強保護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全省累計落實黑土地保護示范區面積1000多萬畝。
黑龍江喜獲“十八連豐”,增產增收的農民也喜上眉梢。資料圖片
黑龍江省政府與農業農村部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全面打造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十四五”開局之年,黑龍江交上了一張“十八連豐”的滿意答卷。科技為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合作社規模經營讓農民種地變得省心省力……競發新時代,爭當“新農人”,把效益揣在腰包里,把幸福印在笑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