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8 15:46:03
忙過三秋,轉眼入冬,姜永戰依然一刻也閑不下來,除了一萬多畝的深翻訂單要在土地上凍之前完成,不少機手的機器在“三秋”過后也送來保養維修,大約是得忙進臘月門兒了。十幾年前,三十冒頭的姜永戰靠著一臺親友幫忙湊錢買的二手稻谷聯合收割機成立了勤耕農機專業合作社,汗水播撒,寒來暑往,目前姜永戰的合作社已經有各類機械2000余臺套,農機維修車間1000多平方米,是一家集農機銷售、維修、作業以及土地規模化經營、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技術培訓等于一體的綜合型社會化服務組織。在青島,像這樣已成規模運營的農機專業合作社數量達700多個,服務面積1000多萬畝,占全部大田作業面積的80%以上,成為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主體和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近年來,農業社會化服務成為熱門話題,在農村耕作勞動力日益減少的社會現實情況下,誰來種地,怎么種好,成了鄉村振興中必須破解的問題。青島市現有耕地780萬畝左右,農作物播種面積1000多萬畝,這些土地,不僅有人種,還種得好,不夠種。青島能輕松化解“誰來種地”的困惑,離不開“農機經驗”的“大顯身手”。
大力發展農機服務組織 “耕 種 收”一條龍,釋放更多勞動力
青島既是沿海開放城市,也是農業大市,既有浪漫綿延的海岸線,也有廣袤深厚的農村大地。全市7個涉農區市中有5個區市是全國產糧大縣,其中,平度市是超級產糧大縣,全市132萬農戶對農業社會化服務有著巨大的需求。大力發展農機服務組織,從“耕、種、管、收、加、儲、運、銷”全環節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全力推進農機合作社跨越式發展,青島勢在必行。
青島農業農村局農技中心相關負責人跟記者介紹,近年來,青島通過政策扶持、項目引導、區域統籌、技術服務等形式,青島發展農機合作社數量達到700多個,資產總額達到12億多元,農機總值10億多元,農機總量6萬多臺。特別是較大規模的農機服務組織近幾年增速比較快,擁有農機原值100萬元以上的190個,擁有農機原值50萬元以上的522個,農機專業合作社作業服務面積達到1000多萬畝,占全部大田作業面積的80%以上,農機服務組織從無到有、從零散作戰到規模化發展,已經成為青島農業生產的“主角”,為青島現代農業機械化進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與傳統的一家一戶分散式作業不同,農機合作社綜合利用資源,圍繞農業產業化發展搭建起農事服務綜合平臺,圍繞不同階段的生產需求,開展土地平整、耕種、植保、收獲、機械運輸等各種農業經營生產環節以及跨區作業服務,為托管戶提供“耕,種、管、收”全產業鏈農業托管服務,推動農業農機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
農機服務不僅有效解決了農村老年人“種不動,年輕人“不會種、種不好”的問題,還大大降低了耕種成本,增加了農戶收入。合作社張俊利給記者算了筆賬:合作社施行小麥玉米連作全程機械化作業,每畝地農機服務成本可以降低40元左右,而小麥、玉米秸稈收儲可增加收入260元左右,農戶每畝凈利潤增加300元。這樣合作后,合作社有了規模收益,農民收入也有了較大增加。可以說是“一舉雙得”兩邊都賺的好事。
改革傳統農機服務模式 多樣服務滿足新時代農耕需求
我國農村情況復雜,農機服務從無到有,對于農戶來說,是一個新事物,需要“磨合”,簡單粗暴的“一刀切”全程機械化服務適應不了現在農村的實際情況。
有的家庭有中老年勞動力,干不動重活,但是輕省的農活兒還可以;有的家庭勞動力充足,農活都可以自己干,只是有部分技術性強的需要合作社幫助,有的農戶則是都在城里務工,基本沒用人力來干地里的農活……面對這些問題,青島農機服務呈現出多樣化靈活服務的趨勢,由初期的單純機收、機播作業,創新了“菜單式服務”、“一條龍服務”、“土地托管”、“土地承包”、“跨區作業”“保姆式”等多種服務模式。
青島俊利昌盛農機專業合作社根據多年服務經驗,開展了全程托管、關鍵環節托管和多環節托管三種托管方式,滿足不同農戶的不同需求。
全程托管模式是社員將農業生產的全部環節委托給合作社經營管理,經村委協調置換連片50畝以上,由合作社與農戶、村委簽訂生產托管協議,這樣在不改變承包經營權,不流轉土地的前提下,農民只需交一定的服務費,合作社為農戶提供從整地播種一直到收獲全程生產托管服務,農民不用自己下地勞動,就可以得到收益。而對于一些還能從事一部分較輕的田間勞作,只能在休息日等有限的時間內參與田地勞動的農戶,可選擇多環節托管模式。合作社為這樣的農戶提供所需部分農資和部分作業環節的機械化服務,并享受比市場行情較低的費用,日常田間管理由農戶自已承擔。
李大爺一家選擇了多環節托管。老兩口還能下地勞動,農忙時城里工作的孩子也會在休息日回家幫忙,李大爺選擇的多環節托管,種子、化肥、農藥這些都不用自己跑腿去鎮上選購,合作社全部用低于市場的優惠價提供給李大爺,在小麥收獲、玉米播種這些“大活兒”上也不用自己出力,全由合作社“包干”。提起合作社的服務,李大爺忍不住連連點頭,“以前想都不敢想,種地能這么輕快!”李大爺說了,等過幾年干不動了,就全部托管給合作社,他放心!
對于全程托管模式,我們簡單算了一筆賬:農資由分散采購改為集中采購后價格下降15%-30%。再加上作業質量提高后帶來產量增加、質量提高和損失減少以及機械對人工的替代帶來成本大幅度下降,綜合下來,全程農業生產托管總體上比農戶以傳統方式自種成本要下降20%-40%。對于農戶來說,耕地省心了,收益反而增加了,也就不奇怪李大爺為什么如此滿意了。青島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調研數據顯示,近年來青島農民對生產托管的接受程度逐漸提高,全程托管面積從無到有,截止2020年已經發展到90萬畝,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多環節托管發展到400余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70%。
智能農機裝備賦能智慧農業 未來現代化農業“鋪路搭橋”
智能化農機裝備也是實現釋放農村勞動力的一個關鍵點。
在青島西寨農機專業合作社智慧農場里,利用無人駕駛的拖拉機、小麥聯合收獲機、播種施肥一體機、植保無人機、秸稈粉碎還田機等農機裝備,從最初播種到最后收獲實現了農機智能化作業,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和作業精準度。農場負責人跟我們介紹,使用,配備的植保無人機每臺每天作業量可達300畝~500畝,減少農藥使用量30%以上;應用精量播種機,降低種子使用量33%左右;采用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施肥裝備,實現畝節水30%以上、節肥20%以上……智慧農業,讓老百姓真正實現了科學種地,有“譜”可靠、有“據”可依。
近年來,青島通過政策引導,加快了農業物聯網設備、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智能控制生產流水線、無人駕駛裝備、農業機器人等數字化農機裝備在園藝、畜禽、水產、田間管理等領域的推廣應用。目前,全市農用北斗終端農機保有量已達到800多臺,極大減輕勞動強度,提高作業效率;胡蘿卜、大蔥、馬鈴薯等經濟作物整地作業90%實現無人駕駛;全市植保施藥機械8800臺,植保無人機1000多架,基本構筑了“地上+地下+低空”的立體防控作業局面;安裝深松、保護性耕作監測儀2300多臺套,對農機作業軌跡、作業內容、作業面積、作業質量實施遠程監測,實現了農機作業監管的精準化。依托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建設項目“智慧農場”“智慧果園”“智慧牧場”等相繼建成,引進示范推廣無人駕駛拖拉機、無人駕駛收割機、新能源無人駕駛拖拉機、自走式無人駕駛打藥機、農業無人機、農業無人車等新型智能農機裝備,在耕整地、播種(移栽)、植保、收獲等農業種植全流程實現“機器換人”。
除了普遍的耕種服務,記者還了解到,青島農機合作社創新服務氛圍濃厚,不少合作社會根據當地實際需求發展一些“創新業務”,例如青島俊利昌盛農機專業合作社就利用現有資源優勢,通過光大銀行、華夏銀行、螞蟻金服等金融企業合作,幫助解決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資金難題,方便了農業生產大戶的農業機械化提升和規模擴大。而青島勤耕農機專業合作社則開創了農機維修服務,在“三夏”“三秋”農忙季節開展24小時上門維修服務,隨叫隨到,堅持先維修后收費,為機手贏得寶貴作業時間。目前,合作社的維修業務已經覆蓋西海岸新區全境并輻射到濰坊、日照等地,逐步發展成為青島市西南部區域化農機維修保養中心,年農機維修保養收入超過100萬元。
農業現代化,必須機械化。青島農機服務,把合作社打造成為人才、技術、資本集聚的高地,破除了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瓶頸的制約因素。“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的困惑已經逐漸隨著農機社會化服務的成熟應用,以實踐成果得出了答案,農機一響,種地不慌。(記者 郝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