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4 10:32:00
首批經過評價認證的“生態農場”新鮮出爐了!12月22日,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中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在線舉行生態農場建設研討會,會上,龍澤宇農有機農業(北京)有限公司等132家生產主體獲得首批“生態農場”稱號(名單附后)。
什么是生態農場?生態農場是依據生態學原理,遵循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多樣原則,將生態農業技術、現代先進裝備、綠色低碳理念等引入農業發展的實踐主體。其簡明定義就是要在持續獲得最高產量的同時,保持環境友好和產品安全。首批推出的132家生態農場經過了推薦申報、形式審查、材料初評、現場評審、綜合評議、結果公示等多環節的嚴格遴選,才最終產生。
圖為北京會場
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站長嚴東權表示,推進生態農場建設,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是探索農業現代化實現路徑,推進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政策措施精準落地的重要載體,是加快農業綠色轉型、在生產實踐中在有效推行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的重要抓手。前不久,國務院發布的《“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對生態農場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的《“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對生態農場建設都做出了專門部署。
據嚴東權介紹,在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大力支持和指導下,總站和中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協會今年組織開展了生態農場評價試點工作。這次評價工作以“長三角”地區為重點,兼顧其他區域,是因為這些區域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更利于生態農場的培育、評價,工作基礎較好,下一步評價工作還會在更大范圍內開展。他們將組織全國農業生態環保體系和行業專家,加快主體培育、做好服務指導、加強跟蹤評估、開展宣傳推介,推進生態農場培育工作高質量開展,為生態循環農業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為農業綠色發展和鄉村生態振興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圖為浙江安吉宋茗白茶有限公司茶場遠眺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孫法軍說,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可以解決土壤變“瘦”、變“薄”、變“硬”等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可以調優、調高、調精農業產業,既保供給又保生態,既吃得飽又吃得好,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措施落地,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可以充分發揮其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功能,在源頭上降低化肥、農藥、地膜等化學投入品使用,在末端上高效回收利用農業農村廢棄物,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加快推進農業全面綠色轉型升級。
圖為江蘇華西都市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生態溝渠
孫法軍表示,下一步科教司將成立生態農場專家指導組,設在生態總站,負責關鍵技術攻關和集成推廣,總結遴選生態農業技術模式,指導各省開展規劃方案編制、扶持政策創設、生產技術應用和實施效果評價。同時要推動建立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生態農場協同推進機制,推動財政支持、金融服務、生態補償等扶持政策在生態農場落實落地。他還強調,要加強生態農業技術聯合攻關,依托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科技創新聯盟等支撐力量,抓緊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設施裝備;加強生態農業技術集成推廣,推進單項技術、產品、設備集成配套熟化,形成一批適合不同區域、不同領域的全鏈條綜合解決方案。生態農場要構建質量追溯體系,建立臺賬,如實記錄生產經營全過程情況,作為生態農業技術應用和實施效果評估的重要依據。
圖為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有限公司“果園生草”場景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農業農村部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中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協會、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等相關領導和專家40多人在北京主會場出席會議,同時在各地線上參會的專家學者、農場主等業內人士共有6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