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0 09:05:38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孫瑩
近年來,山西省農業生產托管加快推進,服務規模經營快速發展,服務主體對創新型保險產品需求越來越迫切,對農業風險保障水平、服務效率、服務質量要求更高。“公司從山西實際出發,結合農業生產托管的保險需求,創新產品和服務,強化科技支撐,打造綜合金融服務新方案。”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產品創新,完善專屬保險服務方案
與農戶家庭經營相比,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臨的風險范圍更加廣泛。“涉及自然風險、市場風險、融資風險、糾紛矛盾等多重風險。”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農險事業部總經理朱晶補充,2019年以來,公司因地制宜制定了專屬金融保險服務方案,滿足各類服務主體的風險保障需求。
在臨汾市翼城縣,小麥收入保險分為旱地和水澆地兩種,玉米收入保險又細分為春玉米和夏玉米。“設置不同保險金額和費率,并將全程托管小麥保額由400元提高到864元,實現了從成本保障向收入保障的提升。”朱晶說。
與此同時,公司還創新推出玉米成本商業保險產品,為長治市屯留區全程托管糧食作物減免50%的保費,地方財政承擔每畝19元保費,服務主體承擔每畝23.5元保費,享受每畝650公斤保底產量的保額;創新高粱完全成本保險產品,服務主體每畝承擔30.5元保費,享受每畝800元的保額,確保服務主體托管零風險。
科技創新,探索發展數字農險模式
信息化是加強風險管控的有效手段。為動態掌握參保方農業生產經營情況,提升理賠效率,公司聯合中國農科院,運用遙感測繪、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推出了數字農險移動運營體系“太保e農險”。2020年,又研發了線上投保工具“太保農險AI承保”,實現了全流程自助投保和理賠。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應用衛星遙感技術及無人機實地查勘,通過影像數據和地面調查數據識別出冬小麥的種植分布,有效縮短了承保驗標工作時間。”技術人員說,新技術實現了疫情期間服務24小時不中斷,保障了農業生產托管試點項目有序推進。
服務創新,破解農險進村入戶瓶頸
一塊牌子、一個固定辦公服務場所、一位專職站長、一批協保員、一套培訓管理制度、一套業務臺賬、一套服務標準、一個農險信息發布欄、一套信息化辦公設備和一個資料柜,這就是公司制定的“十個一”標準。
優質服務是保險行業的關鍵核心,公司積極籌措資金1544萬元,嚴格按照“十個一”標準,在長治市屯留區農業生產托管聯盟、臨汾市翼城縣王莊鄉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中心、大同市渾源縣恒興農業發展公司等縣、鄉鎮、服務主體中,建立386個保險服務站,做到承保到戶、定損到戶、理賠到戶,綜合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融合創新,打造綜合金融服務新模式
融合發展是互利共贏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公司不斷加大與農擔、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力度,推進農業保險與信貸、擔保等金融工具聯動。”朱晶介紹,通過共享客戶渠道、共建信用評價機制、共謀綜合金融服務,形成了“政府+托管服務主體+農戶+保險+擔保+銀行”的新型六位一體農村綜合金融服務模式,有效滿足了農業生產托管全流程的金融服務需求。
同時,通過農業保險的增信功能,實現了保險由單一的風險保障到保單增信,提高了農戶和服務主體信用等級,有效緩解了貸款難、貸款貴問題。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堅持‘產品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融合創新’四輪驅動模式,在山西率先構建‘農業生產托管全產業鏈綜合金融服務體系’,不斷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有效發揮保險在事前風險預防、事中風險控制、事后理賠服務等方面的功能作用。”朱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