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6 09:37:10
“多虧了廣西大學的專家!手把手教我桑蠶種養技術,我家年收入從以前的2000元增加到7萬多元!”說起現在的生活,廣西百色市那坡縣城廂鎮口角村致富帶頭人何玉飛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現在村里誰想種桑養蠶,她也可以手把手教他們了。
何玉飛從種糧農民到桑蠶能手的蝶變,得益于廣西大學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師生“博士團”的下鄉幫扶。
作為“博士團”領隊,廣西大學農學院黨委副書記、角口村第一書記甘思敏對自己的“鄉土”經歷津津樂道:“我們到村里,都是背起背簍和村民一起到桑田摘桑葉,到蠶房喂蠶,邊干活邊了解情況,并給予技術指導。”
“起初,村民把養蠶的廢料都運到桑田作為肥料,這些廢料攜帶的毒素細菌等會影響桑樹的健康成長,蠶寶寶吃了這些桑葉會得病,影響桑蠶產業健康運行。”甘思敏說,“博士團”提出改進意見后,蠶寶寶發病率明顯降低。經過科學養殖,該村一個蠶繭的蠶絲達到1000多米,被那坡同益新絲綢科技實業有限公司鑒定為6A級蠶絲,蠶繭一出產就被收購一空。
為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落細落實,廣西大學充分發揮學科優勢,為廣西脫貧地區培養大批致富帶頭人、創新創業帶頭人,積極為鄉村振興鍛造生力軍。
作為家族瑤藥傳承人,李富權曾同鄉親一起外出打工。在一次幫工友買跌打藥過程中,了解到重樓等中草藥不僅價格高且市場空間大,經過一番思考后,他決定回家創業。
回到家鄉金秀,得益于廣西大學專家在田間地頭開設的一次次培訓班及手把手的指導,李富權從學習育苗開始,將家里100多畝地全部種滿了重樓、黃精等中草藥,并創建起800多畝香草嶺瑤藥種植示范基地,發展后勁十足。
作為帶頭人,李富權積極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崗位,并帶動本地528戶農戶發展瑤藥種植創業致富。
2021年以來,廣西大學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進一步整合資源,擴大培訓覆蓋面,累計開辦鄉村振興產業人才、基層農技推廣和特色農業經營人員、高素質農民、新任職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村(居)委員會主任等培訓班48期,培訓學員3200多人。
興建“科技小院”,是廣西大學著力解決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很好的抓手。“科技小院”的專家、技術人員和研究生長期在基層開展科普服務,圍繞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開展研究,為企業和生產一線提供解決方案。
“我們經常帶學生在‘科技小院’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解決實際問題,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非常管用。” 廣西大學農牧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韋英明說。
同時,學校在鄉村開設“田間課堂”“欄舍課堂”,持續派出農業技術推廣專家、科技特派員,深入鄉村舉辦政策宣講+種養技術培訓,把種養技術本地化,讓農戶看得清楚、想得明白、用得順手,為當地培養了大批扎根鄉村的“土專家”“田博士”。
那坡縣城廂鎮永靖村脫貧戶黃文欣,參加培訓學習熟練掌握牛人工授精技術后,不但解決自家肉牛繁殖問題,還為當地村民提供技術服務。“我現在對牛的疾病預防、飼料搭配、配種、接生等爛熟于心,村民遇到問題也會問我。”黃文欣說。
得益于廣西大學幫扶,包括口角村、永靖村等在內的6個曾經的貧困村正在鄉村振興道路上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