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5 09:17:38
隨著國家奮斗步伐接續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國“三農”工作重點也從集中力量脫貧攻堅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國家瞄準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已經作出了系列部署。與此同時,中央要求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脫貧地區的銜接實踐也不斷出現,如四川雅安的茶葉產業銜接實踐、陜西咸陽的組織保障銜接實踐、河南蘭考的金融服務銜接實踐等。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脫貧地區內的小銜接
脫貧重在不返貧,鞏固脫貧成果、防范返貧風險是當下我國推進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踐重心。因此,在過渡期內,有效銜接的定位是限定在脫貧地區內、針對脫貧人口的直接銜接,可以說是一種“小銜接”。
這一定位設計有其現實必要性。一是現代社會日益凸顯的不確定性使農村工作始終面臨階段性、突發性的風險挑戰。剛剛脫貧的地區和低收入人口頗具脆弱性,因此防返貧、防新貧是脫貧后的第一要務。二是盡管我國已經取得消除絕對貧困的決定性成就,但現實實踐中仍存在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水平較低,脫貧人口政策依賴性大、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因此需要繼續提升脫貧質量。
圍繞這一定位,我國的頂層設計、學術討論、基層實踐均已全面展開。國家多次強調要落實“四個不摘”、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同時陸續出臺多項專門聚焦脫貧地區和低收入人口的政策文件。鑒于防止返貧的現實必要性和急迫性,學界也多將研究重點放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上,關注脫貧地區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的構建以及從絕對貧困治理到相對貧困治理的機制轉換。各類銜接實踐也主要是來自脫貧地區的工作紀實和經驗總結,主題集中于貧困的動態監測、脫貧人口的后續扶持以及保障體系建設等。
總的來看,鑒于穩定脫貧、防止返貧在當下的必要性和急迫性,目前的“有效銜接”重點聚焦在貧困治理議題下并限定在脫貧地區和脫貧人口的“小銜接”。
從小銜接到大銜接:
實現地域拓展
針對脫貧地區和脫貧人口的“小銜接”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和制度體系,只要能夠確保政策、資源、機制、人員、組織等方面的延續性,并及時跟蹤監測脫貧地區和脫貧人口的發展狀況,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目標并不難。然而,從國家層面來說,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銜接應該超越“小銜接”,將脫貧攻堅的精神、經驗和做法向非脫貧地區推廣,實現超越脫貧地域的“大銜接”。
正確理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關系,需要把握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與我國現代化發展目標之間的關系。事實上,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都旨在通過對農業、農村、農民和農地系統的優先性和綜合性現代化改造,推動中國城鄉社會結構和關系的總體性變革。在此背景下,我們不能將脫貧攻堅簡單地視作一項只是針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減貧工作,更不能忽視其作為一項國家戰略之于國家整體現代化發展的重大意義,尤其是在脫貧攻堅偉大事業中所形成的精神價值、理論思想和實踐經驗之于國家整體現代化發展的作用和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總結提煉了脫貧攻堅的重要經驗和精神,這些重要經驗不僅需要在脫貧地區內延續保持以穩定脫貧,更需要在非脫貧地區推廣和發揚。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戰在貧困地區以高強度、高要求、高效率開展的廣泛實踐涵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不僅極大地提升了行政系統在動員、應急、協調等方面的治理能力,構建了多元力量協同治理的機制,而且培育了一批向心力強且充滿活力的村莊。
一些貧困村的村級組織力量在經過脫貧攻堅鍛煉后,無論素質還是水平都有大幅提升,甚至優于非貧困村。很多脫貧村莊的合作社、互助養老、村民議事、文藝活動、“餃子宴”等凝聚村莊的社會建設活動已經常態化開展,黨建已成為引領村莊發展的重要治理手段。這些都極大地增強了村民對政策、對集體的認同,極大地激發了村莊的活力。而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不少鄉村反而因缺少相關的社會建設實踐而表現出缺乏活力的狀態,部分村干部和村民都覺得上述社會建設活動不可能開展起來,不少村民對村莊治理、互助服務、社會建設等或漠不關心,或不抱希望。
可以說,在有些方面,非脫貧地區的鄉村振興比脫貧地區面臨更大挑戰,需要學習和借鑒脫貧地區的工作經驗,尤其是開展脫貧攻堅行動時的各種組織機制、動員機制、工作機制、責任機制和考核評估機制等。這意味著,在國家層面,我們需要謀長遠,實現地域的超越和拓展,即將脫貧地區好的經驗做法在全國范圍推廣,從“小銜接”進階到“大銜接”。
從小銜接到小轉型:
實現戰略轉換
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要針對主要矛盾的變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的平穩轉型。隨著我國“三農”工作重心發生歷史性轉移,脫貧地區的政策設計和實踐行動應該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小銜接”基礎上,盡快開始瞄準鄉村振興的“小轉型”。
這一“小轉型”源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的差異性。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長期從事扶貧工作的基層干部可能缺乏對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差異性的整體性把握,在工作中容易無意識地陷入脫貧攻堅的思維定式,以脫貧攻堅的思維繼續開展鄉村振興工作。事實上,鄉村振興的底線是消除絕對貧困,但其瞄準的是更高層次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的全面振興,無論是發展對象還是目標任務,都有重大轉變。
為此,我們需要從局部思維向整體思維轉變。隨著瞄準對象從貧困人口擴大到全部農村人口,我們需要回應脫貧攻堅過程中的“政策懸崖”問題,注重普惠性施策。需要明確的是,脫貧是以貧困農戶為單位,兼顧村莊整體,要求不漏一人不落一戶;而鄉村振興則是以村莊為整體,因村施策。此外,我們需要更加關注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從城鄉融合的角度謀劃鄉村振興的方向,實現資源要素在城鄉間的雙向流動。
同時,我們還需要從底線性思維向發展性思維轉變。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主要以“解決問題”的思維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和穩定增收,重在保持穩定;而鄉村振興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助力器,需要拓展新途來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重在突破創新。
因此,脫貧地區需要通過“向后看”的“小銜接”來保證從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的前提基礎,但更需要“向前看”的“小轉型”來實現向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邁進。
邁向新發展時代:
實現大轉型
在實現從脫貧地區到全國范圍內的“大銜接”和脫貧地區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小轉型”的基礎上,未來目標必然是朝向全國范圍內、從脫貧攻堅時代到鄉村振興時代的“大轉型”。這是整個國家發展階段或發展時代的銜接與轉型。需要認識到,“三農”工作的戰略設計,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可以說,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時代轉型順應了我國的現代化發展進程,是我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中在“三農”領域的具體呈現。
當下我國正處于兩大戰略5年銜接過渡期的起始之年,工作重心主要放在脫貧地區內的脫貧成果鞏固的“小銜接”上。在此基礎上,今后應從政策和實踐上,將脫貧地區的精神經驗向非脫貧地區推廣,實現全國范圍的“大銜接”;從思想和行動上,由脫貧攻堅的發展時代順利轉向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鄉村振興的發展時代,在國家整體層面實現不同發展時代之間的“大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