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2 11:03:00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張培奇 王帥杰 范亞旭
冬之伊始,萬物潛藏。古都開封,菊海漸開花如浪。
在河南省開封市杞縣城郊鄉豆貴寨村,今年73歲的曹守華老兩口說起眼下的日子笑得合不攏嘴:“你看俺這三室一廳的新房,全新的餐桌、衣柜、電視、冰箱等樣樣齊全,院內環境干凈整潔,生活美得很。要沒有黨的好政策和政府的幫助,哪能過上這么好的生活!”
類似的故事不斷上演,見證了開封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而付出的不懈努力,匯成了開封的“脫貧答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開封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十四五”規劃,扎實推動鄉村振興各項任務平穩鋪開,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動有效銜接,在新時代不斷創造三農新功績。
夯實鄉村振興產業基礎
產業發展是脫貧之本、富民之源、振興之基,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舉措。
在脫貧攻堅戰中,開封市聚焦優勢產業,依托資源要素,強力創建“十鏈百園千基地”,在全市梳理打造十個以上種養業帶貧產業鏈條,建設上百個帶貧產業園,開發上千個帶貧基地,通過延鏈補鏈強鏈做大龍頭企業、做特產業基地、做強產業鏈條、打造特色品牌,讓產業扶貧帶貧“帶得準”“帶得穩”“帶得久”。
近年來,通許縣朱砂鎮的“脫毒紅薯”成了網上銷售的“香餑餑”,京東、淘寶等各大電商訂單紛至沓來。當地經銷商通過線上銷售,每天訂單比平時增加兩到三成,紅薯產業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新途徑。2015年,翟建祥返鄉成立了建祥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47戶合作社成員,年種植紅薯2000余畝,年產紅薯2000多萬斤,為社員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當年就有26戶貧困戶脫貧。此后,翟建祥開始鼓勵周邊村民試種紅薯,帶動更多村民邁入增收“快車道”。
如今汴梁大地上,產業再升級,鏈條再延伸,鄉村振興的根基扎得更穩。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開封市制定出臺《關于推進“十鏈百園千基地”產業升級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行動方案》,就接續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制定了“十鏈”六化、“百園”六有、“千基地”六要的升級標準,進一步通過鞏固“有”,提升“優”,拓展“特”,不斷提高農業質量和競爭力,促進鄉村產業做大做強。
漫步在朱砂鎮拜寨村的田地里,只見一臺臺收獲機在田地里來回穿梭,滿載著紅薯駛向家園……今年朱砂鎮種植紅薯達到萬畝,盡管受雨水的影響,但依然獲得了豐收,預計銷售額可達4000多萬元,不少脫貧戶通過種植“脫毒紅薯”,實現了小康生活。
圍繞紅薯產業,朱砂鎮全力打造集“育苗、種植、儲藏、運輸、銷售”于一體的“脫毒紅薯”產業集群。朱砂鎮與河南泳鴻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建設大棚130座、脫毒紅薯苗實驗室1個、1000噸紅薯窖1個,建成“脫毒紅薯”扶貧產業園;拓展演武崗村宏豐合作社扶貧基地,打造1個“脫毒紅薯”電商物流園,補齊“脫毒紅薯”線下銷售短板;啟動了斗廂村扶貧產業基地旁兩座新建暖棚,打造“脫毒紅薯”自主育苗園,培育冬季“脫毒紅薯”苗,節省紅薯苗采購成本,帶動群眾就業、促進群眾增收。目前,全縣紅薯種植面積近4萬畝,年培育銷售紅薯苗2億株。
如今,開封全市在優質小麥、花卉、果蔬、大蒜、畜牧養殖等產業鏈方面取得突破,已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產業鏈39個,創建132個園區,完善提升1502個基地。其中,包括通許縣“脫毒紅薯”在內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4個、市級產業園8個。
探索鄉村振興“開封路徑”
2018年初,開封市開啟了鄉村振興“1+6”示范帶建設,探索鄉村振興的“開封路徑”。圍繞鄉村振興的總目標,推進規劃引領示范、產業融合示范、環境整治示范、文化振興示范、鄉村治理示范、改革創新示范6個方面的示范探索。
祥符區西姜寨作為開封鄉村振興“1+6”示范帶最早啟動的試點之一,通過實施“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和“農文旅融合發展”雙輪驅動,如今面貌煥然一新,農業發展欣欣向榮、農民群眾團結勤奮,到處充滿生機活力。
舊時西姜寨一幢幢破墻爛瓦的舊房子,通過改造翻新后華麗變身為各具特色的磚木小院、月季小院、青竹小院等鄉村民宿。通過實施村內道路硬化、綠化、亮化、河道治理等工程,鄉村自然環境得到保護、修復、提升,優化村內景觀資源配置,讓這座昔日晴天“一腳踏得沙塵揚”、雨天“抬腳兩腿滿泥漿”的鄉村,變成了“綠富美”的宜居家園。
在民宿上班的村民楊玉芳告訴記者:“民宿建成后,解決了不少困難,只要村民想工作,村里就會給安排。現在是房能收房租,地能收地租,年底還能分紅。”
現在的開封鄉村振興示范帶已變身為名副其實的三農優先發展引領區、鄉村振興示范區和產業扶貧基地。歷經3年的發展,開封重點打造了以鄉村旅游為載體的鄉村振興余店示范區,以現代高效設施農業、三產融合、田園綜合體、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鄉村振興西姜寨示范區,引導鄉村產業發展,延伸產業鏈,提升產業經濟效益,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揮了區域帶動作用,幫助了農民增收致富。
在建設鄉村振興“1+6”示范帶的基礎上,開封市又實施了沿黃鄉村振興產業示范帶,《開封市沿黃流域鄉村振興專項規劃》和《開封市沿黃現代農業產業專項規劃》初稿已經基本完成,沿黃46個村莊全部完成外立面整治工作。
近日,站在開封黃河大堤黑崗口黃河河勢觀測臺上極目遠眺,但見大河浩蕩,滾滾而來。河畔,岸闊路平、楊柳依依。走下觀測臺,移步生態修復綠化走廊,道內設5米寬自行車專用道、人行步道以及木棧道,同時配建小型游客服務中心、文化景觀節點黃河文化展示、生態停車場、自行車驛站等服務設施。沿途還可見保留下的原有林田濕地坑塘,還有泡桐、柳樹等鄉土樹種,輔以特色小喬木、景觀草等作為點綴。
目前開封87.5公里沿黃生態廊道全線貫通,65公里慢行系統全部建成,沿黃鄉村振興示范帶初見成效,“北美”生態格局加快形成。開封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門大勇表示,開封將重點推動沿黃生態廊道整體綠化景觀提升,因地制宜推進沿黃濕地公園群帶建設,引導鄉村推進沿黃森林鄉村示范村建設,結合灘區退耕要求推進沿黃區域生態草業綠色發展,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重點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奏好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開封篇章。
今年,開封市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向縱深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由“點上示范”向“面上開花”轉變:蘭考縣因地制宜培育壯大特色產業體系,壯大現代家居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畜牧產業,以蜜瓜、紅薯、花生等蘭考“新三寶”為抓手壯大特色富民產業,引導群眾在產業鏈發展中增收;杞縣通過構造產業鏈相加、價值鏈相乘、供應鏈相通的大蒜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形成了農民就近、就地的就業增收模式,通過保護、傳承與發展“杞人憂天傳說”“黃洪銘醬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推進文化振興……
描繪出鄉村振興大美畫卷
從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奔向鄉村振興的田野,開封市不斷出臺政策,做好規劃銜接、機制銜接、政策銜接和發展銜接,讓脫貧的鄉村昂首闊步走上振興的新征程。
開封鼓樓區余店村,早年間被稱為“垃圾村”,村民大多數以撿垃圾為業。后來又轉型成了養殖村,大多數村民開始搞養豬養鴨等傳統養殖業。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余店村充分挖掘鄉村資源稟賦,又變為了民俗文化旅游村。
觀念一變天地寬。余店村通過對農村院落的改建、道路的修繕提升、街區景觀的改造、老院落的保留和修整、傳統民俗的活化和再現等,改善了村容村貌,活化了鄉村文化,實現了“低頭種菜,抬頭看花”的美麗鄉村生活;通過對歡樂田園、余味宿集、民俗老街等農文科旅融合項目的打造,建立了集餐飲、美食、娛樂、住宿等于一體的產業格局,壯大鄉村產業,帶動村民就業和創業,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開封,類似余店村的村莊還有張莊村、岳寨村、西街村……一座座美麗村落點綴在汴梁大地上,勾勒出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
“全民迎小康、鄉村清潔忙、上下齊努力、打好主動仗、昔日貧困村、環境大變樣……鄉村振興路、越走越寬敞。”這是開封市農村流傳甚廣的順口溜,也是開封市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真實寫照,全市謀劃實施了總投資17.3億元的鄉村振興建設項目,從村莊清潔、廁所革命、保潔長效等方面著手,著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時下的開封,農村戶廁改造逐步建立起“管理、收運、利用”并重的長效管護機制,二類縣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以上。全市各縣區均實現生活垃圾市場化運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30%以上。農村垃圾治理是實現鄉村振興重要保障,目前,全市所屬6區4縣已全部建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長效機制,2100余個行政村已全部覆蓋,覆蓋率達到100%;已基本實現“五有標準”、完善“四個環節”,形成了村組清掃收集、鄉鎮中轉運輸、市縣處理的良好運行機制。同時,按照不低于村莊人口2‰的標準配備了環衛工人,共配備保潔人員1.18萬人。
新故相推舒畫卷,丹青妙手繪新篇。脫貧攻堅已圓滿收官,鄉村振興新征程已經全面開啟。如今,行走在汴梁大地上,看產業興旺,充滿生機;觀村莊面貌,煥然一新,一張鄉村振興的大美畫卷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