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4 09:30:37
呂秀蘭(中)帶領團隊在屏山縣開展培訓。
縣東有寶屏山,山如屏障,屏山縣因山而得名。深秋時節,在層層疊疊的山巒中,一片片李園正在沉睡,等待來年的蘇醒。在屏山,這樣的李子園有12萬畝,分布在縣內的山林間。李子,尤其是一種叫“茵紅李”的品種,與當地人“感情深厚”——20多年的種植歷史,從一個小產業發展成四川最大的“茵紅李”種植基地,年產量12萬噸,年產值8.16億元,成為這個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的農業支柱產業……
然而,“盛名”之下,屏山“茵紅李”也經歷過低產、低質、低效,就在2018年,12萬畝李子產量超過10萬噸,產值僅3.5億元。
短短幾年間,產值如何從3.5億元增長至超過8億元?屏山縣“茵紅李”用“科技”回答了這個問題。
好品種 為何遭遇嚴重滯銷
羅家幫已經在屏山縣農業系統工作了近40年,一路見證“茵紅李”的發展歷史。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四川正在經歷各種水果產業大發展時期。全國提出發展長江水果帶,屏山縣位于長江的上游金沙江流域,也開始發展柑橘、荔枝、龍眼等水果。”羅家幫回憶,2000年左右,當地農民自發開始種植一種從云南貴州引進的品種“茵紅李”。“從外觀看,這種李子一半紅一半青,在云南產地又叫‘半邊紅’,屬于脆李品種,糖酸比高、耐儲存。”在羅家幫看來,這些特點讓“茵紅李”在當地有了發展的優勢。到2010年,在全縣種植戶的自發推動下,“茵紅李”就已經發展到了6萬畝左右。
“2015年前后,政府開始引導這個產業,出臺了苗木補助等政策,屏山‘茵紅李’才走進了快速發展的階段。”羅家幫告訴記者。
但此時介入的農業部門發現,經過多年的種植戶自發發展,“茵紅李”產業的技術問題十分突出。“施肥方式不當,土壤酸化、病蟲害嚴重等問題都在陸續表現出來。”羅家幫告訴記者,農業部門希望從技術上進行一系列改良,但遭遇了種植戶的拒絕,“極端的例子是,一次組織農業技術人員在一個脫貧村開展技術培訓,除了當地村干部,只來了一名種植戶。”
2018年,問題最終在市場銷售上顯現出來。當年“茵紅李”在上一年的產量基礎上大幅上升,首次達到了10萬噸,但是由于果子品質差,只有10%的優質果、30%的普通果,剩余60%品質不達標,屏山“茵紅李”遭遇嚴重滯銷。
突破瓶頸 產值成倍增長
見證了2018年的滯銷,當地農業部門意識到,屏山“茵紅李”產業的技術問題已經到了必須要解決的地步。
2018年,四川農業大學李研究團隊應邀,開始介入到“茵紅李”產業的技術改良工作中。
當年,團隊對全縣“茵紅李”產業進行了摸底,走遍了全縣的主產鎮。“低產、低質、低效是制約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主要是由于果園積水嚴重、幾乎不施用有機肥、化學肥料施用過量、不重視中微量元素的施用、病害發生率高、整形修剪不科學、早采等,造成高品質安全果率低,從而果品滯銷、價格低、效益差,農民怨聲載道。”四川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呂秀蘭告訴記者。
當年,團隊建立了校地合作長效機制,課題組重點針對屏山李土壤健康管理、袋果病、流膠病、高光效整形修剪、增糖提質等技術難點,實施茵紅李“六統一分”標準化管理模式,在大乘鎮、錦屏鎮、書樓鎮、富榮鎮、新安鎮、屏山鎮等地建標準化示范片1萬畝。
2019年,核心示范區的效益立馬體現出來,平均產量每畝2100公斤,較2018年平均每畝增產350公斤,畝均產值2.1萬元,增收3500元。
今年,核心示范區產量達到每畝2200公斤,畝產值達3.5萬元,畝增收1.2萬元。
同時,這套管理模式累計輻射推廣10萬畝以上,累計增收 3.0 億元以上,優果率65%-70%,產地銷售批發價為5.4元-16元/公斤。2021年產值 1.0 萬-2.2 萬元/畝,帶動6萬農民脫貧增收。
2021年,團隊和屏山縣合作共建了屏山李專家大院。“通過這幾年在屏山縣的工作,我們也深深感受到基層農業產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我們團隊也計劃針對目前屏山李產業發展面臨的品種單一、產量低、效益差等問題,進一步加強實用技術研發,發揮好縣里為我們建立的專家工作站功能,邀請李產業高端人才、團隊專家定期幫扶。同時,通過建立示范基地、科技培訓等方式,為李產業振興提供示范樣板和群眾基礎。”四川農業大學果樹學專業梁東教授表示。(闞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