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2 10:56:16
青白江,因境內流過的母親河清白江而得名。隨著老工業基地轉型不斷深入,生態文明建設深入人心,探索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成為產業發展的新亮點。2019年,青白江獲評“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揭開了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近年來,成都市青白江區持續發揮自貿區、經開區、綜保區等口岸優勢,以開放農業為引領,以綠色農業為根基,以過程管控為抓手,嚴把體系、標準、原料、生產、檢測、品牌“六個關口”,全面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堅決守護好居民“舌尖上的安全”。
嚴把體系關
推動監管由兼職向專職轉變
青白江圍繞“職責落實無盲區、監督管理無死角”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要求,制定《青白江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方案》,積極探索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齊抓共管模式,全面構建區級抓總、鎮街負責、村社參與的網格化管理體系,實現了監管全覆蓋、事故零發生。同時,將全區現有61個涉農村(社區)劃分為34個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區域,每個區域設置1個村級監管工作崗位。專職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日常巡查、農殘檢測、追溯指導等工作,實現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由兼職到專職的轉變。
嚴把標準關
推動技術由傳統向精準轉變
青白江按照“有標貫標,無標制標”的思路,圍繞優質菌蔬、特色水果等區內重點產業,與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制定《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青白江優質杏豐產栽培技術》《水產健康養殖技術規程》等十余項技術導則,并免費發放相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發展綠色農業。
有標準,關鍵要貫徹標準,執行標準,青白江采取專家授課、基地實訓、外出參觀等相結合的方式,積極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民實用技術等各類培訓,每年培訓十余期,參訓人員1000人以上,著力提升生產主體質量安全意識。
如今,青白江已建成標準化綠色防控基地20余個、示范面積10000余畝,我的田園項目成功申報全國綠色食品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園區,持續擴大示范效應。
嚴把原料關
推動市場由松散向規范轉變
青白江區持續發力,在耕地監測與保護、農貿監管和種業監管方面,推出一系列務實之舉、創新之舉,千方百計守住農產品質量的原料關口,努力讓青白江農產品更加綠色,更加優質,更具市場競爭力。
青白江區持續開展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和耕地質量調查點等級評價,確保耕地質量。強化農資監管。開展“治違禁促提升”行動,針對農產品禁限用藥、停用藥物、非法添加物及常規藥物超標等問題,采取“一個問題品種、一張整治清單、一套攻堅方案、一批管控措施”的“四個一”模式,實施系統治理,取得很好實效。強化種業監管。依托省農科院經作所資源、技術、人才等在地優勢,深化院區合作,建設花生、油菜、黃精等5個綠色標準化制種基地。并加強種子種苗企業常態化監管,確保種子質量安全。
嚴把生產關
推動過程由無據向可溯轉變
青白江區通過會議告知,現場指導的方式,切實抓好化肥農藥減量工作,要求農藥經營門店,農業規模化經營主體科學用肥用藥,做到綠色生產。
對全區114家20畝以上的水產養殖戶,采取配套建設沉淀池、生態凈化池等設施設備或利用循環水養殖模式實現養殖尾水循環利用等方式,做好尾水治理工作,確保達到排放標準,推進水產綠色健康養殖。
加強追溯平臺應用。對區內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品種、規模等信息進行全面清查,建立涵蓋種養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名錄并定期更新,現納入監管名錄的經營主體415家,力求生產過程可控可防可追溯。
嚴把檢測關
推動管控由治理向預防轉變
青白江區建立了5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站,36個村級農殘快檢室,配備了相應的設施設備,確保規模經營主體全覆蓋抽檢,保證了農產品質量。
抓好例行監測。依托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圍繞區域全覆蓋監測目標任務,全年不間斷對所有種植和養殖業實施例行抽樣和監測,重點根據生產狀況確定監測品種、數量、頻次。2021年上半年,完成農殘定量檢測610個,鎮、村農殘快檢室開展農殘快檢6000個,區級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99.8%。
加強監督監測。依托農業綜合執法支隊,實施以生產企業、專合組織、家庭農場為主的監督抽檢,重點根據生產季節統籌安排抽樣和集中監測。2021年上半年,完成抽樣55個,抽檢合格率達100%。并結合發展實際,每年對“三元油桃”等區內重點農業產業開展抽樣專項檢測,確保口碑產品質量過硬。
嚴把品牌關
推動產品由合格向優質轉變
做強公共品牌。做好“青溯”區域農產品公共品牌培育,支持并引導獲得“三品一標”的農產品使用“青溯”品牌,成功打造2個“青溯”形象門店,對區內優質農產品進行集中展示展銷,切實提高品牌影響力。
培育自主品牌。采取“市場引導+政策激勵”相結合的方式,支持龍頭企業、專合社等強化品牌培育、加強商標注冊,形成“蓉上坊”“添府”等企業自主品牌,3家企業獲得省級以上名牌產品或著名(馳名)商標。
推行合格證制度。積極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加強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的有效銜接,把生產主體管理、種養殖過程管控、農獸藥殘留自檢、產品帶證上市等各環節串聯起來,引導經營主體在加強自控自檢的基礎上開具合格證,確保居民食用的農產品“真合格”。目前,全區240家生產主體已開具合格證10萬余張,讓市民的菜籃子更加放心。
記者:康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