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2 10:14:37
長達半年的低豬價令豬場資金鏈瀕臨斷裂,減產成為行業共識。
生豬行情不佳,多數豬場已經開始淘汰母豬,縮減產能。行業普遍認為,淘汰掉部分產能后供需關系將得到緩解,豬價才會回升到成本線之上。調研顯示,目前部分地區母豬淘汰量已達40%。
年內肉價下跌約60%
產能恢復、供大于求是豬肉價格持續走低的重要原因。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孔亮表示,“今年二季度,生豬生產已完全恢復。當前市場供應出現階段性過剩,主要因為生產仍在慣性增長。”孔亮解釋稱,今年3月份以來,規模豬場每月新生仔豬數均在3000萬頭以上,并持續增長。
今年豬變多了是養豬人有目共睹的,體重也比去年有明顯提升,很多豬場標豬體重從120公斤提升至130公斤甚至更高,牛豬也比比皆是,這意味著豬肉供給確實增多了,價格低迷在所難免。
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9月,規模以上生豬定點屠宰企業屠宰生豬同比增長60.9%,其中9月份同比增長95.2%。10月份第2周,全國豬肉平均價格21.03元/公斤,同比下降59.7%,比今年1月份下降了60.8%。
近日豬價回升,但不少養豬人并沒有松一口氣。據了解,山西某地豬肉行情從7元/斤飆升至11元/斤,但消費者和屠宰場購買意愿不強,養豬人有豬卻賣不掉,只能看著豬價上漲“空歡喜”。
部分地區母豬產能降40%
生豬市場供給“長期看母豬”。2019年三季度后,母豬存欄開始回升,今年二季度已超過非瘟前的水平,產能快速恢復是今年豬價低迷的重要原因。2021年8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同比增長19.2%。8月至9月,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接近正常保有量的110%。
長達半年的低豬價讓一些豬場資金鏈瀕臨斷裂,減產、淘汰母豬成為行業共識。日前,農財寶典畜牧版、新牧網微信號對此進行調研,約1300位網友參與投票,20%受訪者表示母豬淘汰比例在10%以下,14%的豬場淘汰比例在20%-30%,46%的豬場淘汰比例在40%以上。
10月下旬,各地行業人士反饋,河南、廣西等養殖密集區域母豬淘汰率超過40%。據行業人士透露,河南地區小豬場此前因為防非的壓力而選擇降低養殖密度,部分欄舍空置,正好趁低豬價抄底;廣西中小豬場資金壓力大,母豬淘汰減產的力度大于大豬場。
目前沒有準確的官方數據顯示母豬去產能的情況,但是母豬料和乙腦、細小等疫苗的銷量可以間接了解情況。山西某飼料經銷商反映,高峰期母豬料月銷量超過1000噸,當前已不足700噸,其中還包含了幾個新開發的客戶,估算母豬產能減量或超過40%,而集團豬場淘汰比例則相對較少。
總體來看,中小散戶母豬淘汰力度高于規模企業,北方產區高于南方銷區。豬多的區域母豬去產能明顯,而以浙江為代表的消費區則相對較少。據當地行業人士透露,母豬已由之前的12萬頭左右降低至不足10萬頭,減量約20%,主要是防非壓力導致的,和低豬價去產能關系相對較小。
當然,一些豬場淘汰掉落后產能后也會迅速補充部分優質種豬,這也意味著目前行業內母豬去產能較為明顯,而之后也許會形成新的動態平衡。有專家預測,未來生豬存欄在4-4.2億頭時將達到新的動態平衡。
55%豬場等待補欄時機
此前有行業專家分析認為,落后產能的的母豬包括三元母豬、回交豬等約占行業的40%,目前淘汰掉的也基本是這部分。也有部分豬場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補充優質種豬,當然,選擇縮減規模還是保持體量,這取決于豬場資金鏈的情況。
超過760位行業人士參與的投票調研顯示,55%的人認為當前補欄還為時過早,41%的人認為可以選擇補欄。某種豬場負責人反映,此前行業內種豬需求慘淡,無人問津,進入十月后陸續有訂單發來,側面反映出行業正在回暖,“冬眠”的豬場也開始陸續復蘇。
雖然未來產能會有小幅回落,但很難再出現“暴利”行情。不過相對穩定的行情對養豬人和消費者來說或許是更理想的狀態。
長達半年的低豬價令豬場資金鏈瀕臨斷裂,減產成為行業共識。(記者 李峙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