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2 18:15:00
潘勝天
“這里原來是一片撂荒地,經過土地流轉由合作社統一耕作后,短短幾年時間,變成了現在糧豐魚肥的有機水稻基地!”貴州省黃平縣谷隴村第一書記何中明站在田埂上認真地介紹。
谷隴村位于貴州苗嶺山脈余脈的丘陵地帶,距村里不遠的黃泥坡有一大片土地,由于地質原因,田土不保水,民謠說“黃泥坡黃泥坡,要想田坐水,十牛九次耕”。為此,過去谷隴村家家戶戶都為耕種而養牛,多的十幾頭,少的也有兩三頭,一到雨季,全家老小出動,整個田壩都是耕牛犁田,翻來覆去耕犁數十次,確保稻田保水,種田勞動力成本相當高。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村里年輕人外出打工增多,黃泥坡這片土地漸漸便撂荒了下來。
楊正軍是黃平縣谷隴村本地人,長期在外承包工程,2016年積極響應“歸雁工程”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政策,回鄉組建了黃平縣康養源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在村黨支部的積極支持下,以每年每畝500元的價格,流轉當地70多戶村民因缺水撂荒的258畝土地,發展有機稻產業。
谷隴是個苗族聚居村,村里的老人受傳統農耕文化的影響喜歡喂養耕牛,但因村里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沒有人耕種田地,耕牛產生的圈肥沒有勞力抬上山,堆放在院壩造成環境污染,家家戶戶的農家肥成了村里人的包袱,免費送都沒有人要,而在外打拼多年的楊正軍卻發現了這一商機,決定利用國家的惠民政策回鄉發展市場潛力巨大的有機水稻。
當年完成土地流轉工作后,楊正軍投資40多萬元,聘請專業隊伍打了3口機井解決灌溉問題,購置耕整機將荒蕪多年的土地進行翻耕,然后到村里各家各戶收集圈肥,發展“稻—魚—螺”立體生態農業。
在合作社的基地上,何中明給我們進一步講解:稻田里,群魚穿梭,不倦地給水稻松土,減去了人工操勞;稻叢中,鴨子不停巡游,吞食水面的害蟲,舍去了蟲害的煩惱,形成了良性的生態食物鏈。總之,所有的輔助項目都為有機水稻服務。
楊正軍介紹,常規畝產有機稻谷500公斤、稻花魚50公斤、田螺100公斤,輔助項目豬、雞、鴨也有效益,除去必要的開支后,1畝田凈收入在5000元以上。綠色、優質是合作社產品的賣點,訂單價有機大米20元一公斤,市場價稻花魚60元一公斤、田螺6元一公斤、田鴨40元一公斤、林下雞60元一公斤,產品不愁銷路,大多數是經銷商上門收購。
楊正軍自信滿滿地說:“我們采用‘黨支部+合作社+基地’的經營模式,年帶動村民就近務工3000多人次,務工工資20萬元以上,除去各種開支,合作社年收入超過100萬元,比在外承包工程省心呢!”
近年來,黃平縣全力推動“歸雁工程”,鼓勵農民工、大學生等能人返鄉創業,將撂荒土地變廢為寶,通過“黨支部+龍頭企業+基地”的共贏模式,形成“支部引領、產業帶動、村社互動、群眾參與”的發展格局,吸納當地農民就近就業,探索山地農業發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