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3 09:21:10
每天清晨,天蒙蒙亮。黃龍縣石堡鎮紅石崖社區十畝地村的設施養牛基地就熱鬧起來,64歲的養殖戶劉培民正忙著備料、投食、打掃圈舍,看著養殖舍內肥碩的西門塔爾牛大口咀嚼著草料,劉培民臉上露出了笑容。
“我有十幾年的養牛經驗,現在村上蓋起牛舍,我作為養殖大戶加入其中,會用心把牛養好,起示范帶頭作用,讓大家有信心走上養牛這條路。”劉培民說。
受地形影響,十畝地村的農田分布在溝、壑、峁、梁之上,給發展機械化、規模化的現代農業“增添”了諸多障礙。
今年年初,在征求村民意見、外出考察學習的基礎上,村兩委班子從養殖產業化發展、標準化生產入手,村集體以土地、資金入股的形式,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以養牛大戶為主體,科技服務、信息服務、運銷服務為主要內容的肉牛養殖合作社,投資18萬元,規劃建設了占地750平方米的標準化設施養牛基地。
十畝地村黨支部書記向乾說:“在村上建成肉牛養殖場,先試先行,后續會帶動更多群眾參與進來,我們的目標是今年年底發展到50頭,爭取在明年發展到100頭,這樣下來,群眾富了,村集體經濟也壯大了。”
紅石崖社區十畝地村的設施養牛基地,采取“合作社+養殖戶”的模式,不僅有效解決了養殖環境臟、亂、差問題,而且解決了村集體經濟單薄問題,幫助村民發展產業,闖出一條致富路。
“十畝地設施養牛基地的建成,將逐漸轉變群眾的傳統觀念,在全社區逐步形成產業多樣性,養殖為補充的新局面,形成戶戶有產業,人人能養殖,群眾致富有奔頭的新局面,全面助力鄉村振興。”黃龍縣石堡鎮紅石崖社區便民服務中心主任李成東說。
據悉,肉牛養殖合作社成立后,實行統一提供優質品種、統一提供優質飼料、統一進行技術培訓的“三統一”經營模式,把一家一戶的“小產業”做成經得起風浪的“大產業”,有效抵御市場風險,保護群眾利益,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將增收3至5萬元。(任燕燕 記者 張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