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30 08:56:18
這里,黨建引領,治理有序,“村到組、組到戶、戶到人”黨建網格全覆蓋。這里,鄉風文明,崇德向善,家家有積分臺賬,文明善舉比著干。這里,社會安定,生活便利,律師來到村里提供法律服務……行走在南粵大地,處處可以看到鄉村善治的成果。
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把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作為補齊廣東農村短板的關鍵之舉。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廣東省凝心聚力,扎實推進,制定了完備的政策框架,構建了以黨委農辦、農業農村部門為主導,多部門協同推進的鄉村治理體系機制。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廳長顧幸偉表示:“廣東省已經基本構建起了現代鄉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正在朝著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邁進。”
高位推動為鄉村治理筑牢根基
根深方能葉茂。通過高位發力,做好頂層設計,廣東將鄉村善治的種子深深植根于田野。
廣東專設由省委常委為組長,農辦、紀委、組織部、宣傳部、政法委等相關部門為成員的鄉村治理專項組,每年召開全省會議對鄉村振興工作進行重點部署。
為了明確具體任務,推進各項部署落實落細,近年來,廣東省先后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實施意見》《廣東省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關于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
廣東省鄉村振興局副局長梁健表示:“建立以一個《意見》為基干,多個專門領域文件為補充,發揮貫徹中央一號文件實施意見和年度工作要點動態引領作用的鄉村治理政策體系。以這套體系指導全省鄉村治理工作的開展。”
“百鎮千村”示范創建活動是廣東省推進工作的主要抓手。為了加大正向引導力度,廣東將創建成果與農業農村財政項目申報、鎮村黨組織主要負責人評優評先、鄉村振興等考核考評掛鉤。創建活動堅持“創在平時、評在全程”原則,將申報方式由首批的“定時點”改為“定周期”,實現“成熟一批、申報一批、審核一批”。
“村看村、戶看戶、農民看支部”。讓工作真正落到實處,還需要基層黨組織發揮戰斗堡壘的作用。
近年來,為了建強基層黨組織,廣東連續出招。2018年,廣東省啟動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整頓改善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實施“頭雁”工程和南粵黨員先鋒工程,實行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縣級組織部門備案管理和“村推鎮選縣考察”培養選拔制度,基層黨組織隊伍進一步優化。
一套頂層設計組合拳打下來,廣東省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黨對鄉村的領導加強。全省基層黨組織書記“三個一肩挑”比例大幅提升。實現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全覆蓋。
——鄉村自治活力增強。健全村黨組織領導下的“民主商議、一事一議”協商機制,形成村民代表會、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四位一體”協商格局。實施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工作行動,全省村規民約修訂全部完成。
——社會治理基礎夯實。評選“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單位”占全省行政村總數的98.6%。完善駐村法律顧問制度,全省2100多家律所、近萬名律師擔任村(社區)法律顧問。
百花齊放掀起鄉村治理的創新浪潮
久立改革潮頭,敢想敢干、勇于探索是廣東人最明顯的精神氣質。上有決心,下有熱情,兩種力量碰撞,迸發出巨大的創新動能。如今的廣東,鄉村治理的好經驗、好做法遍地開花。
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是廣東省推進工作一貫堅持的原則。在廣州市從化區,7類隊伍活躍在鄉村治理的第一線:“黨旗紅”先鋒隊發揮黨員在拆違治亂、經營致富等方面的帶頭作用;“紅袖章”聯防隊主抓平安鄉村建設;“連心橋”服務隊注重搭建村里“兩代表一委員”的溝通橋梁。此外,還有“平安哨”“夕陽美”“巾幗”“向陽花”隊伍。
從化區鄉村振興促進中心主任葉平介紹,雖然隊伍各有分工,但都是以黨員干部為核心帶動社會力量參與,引領治理工作。目前,全區已有群防共治隊伍1925支,隊員1.16萬人。“7類隊伍凝聚了基層的力量,讓鄉村治理由干部管變為一起管。”葉平說。
近年來,作為一種鄉村治理的新模式,積分制在廣東省迅速鋪開。
江門市江海區英南村通過“三步走”讓村規民約為積分制打牢基礎。第一步,是在制訂階段,將“能落地”作為修訂村規民約的根本方針,發動村民大討論。第二步,將村規民約改編為順口溜在村里多處張貼,并開展多種宣傳活動。第三步,在村規民約入心入腦的基礎上,將其作為評分的主要標準實行積分制。低分者上“黑榜”公示,高分者不僅可以上“紅榜”,還能用積分換取生活用品。
在積分制激勵下,英南村的文明風貌有了大幅提升,“黑榜”無人問津,“紅榜”人頭攢動,村民參與治理的熱情空前高漲。
在廣東,清單制的推廣讓基層干部干事有章法,政策落實更順暢。
梅州市蕉嶺縣編制鎮、村權責清單,形成覆蓋縣、鎮、村三級的權責清單體系。目前,全縣鎮級權責清單、村級小微權力清單、村級組織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準入清單已全部編制完成。蕉嶺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涂政平告訴記者:“蕉嶺縣村村都有權責運行流程圖,干部群眾能‘看圖說話’‘照單辦事’,有效打通了鄉村治理堵點。”
法治建設是鄉村治理的重點。在惠州市惠陽區,“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讓專業律師能走進每個行政村。律師鐘君安每月都會有一天來霞角村提供法律服務。從過去小矛盾“久病不醫”最終釀成大沖突,到如今村民大事小事都知道訴諸法律解決,擔任法律顧問的十幾年來,鐘君安見證了霞角村村民法治意識的點滴成長。
如今,鐘君安的工作比當初“清閑”了不少,他向記者展示手機:“我建了個微信群,平時在這里給大家普及法律知識。”
提供鄉村治理的“廣東模式”
鄉村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廣東各地經濟發展、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存在相當的差異。通過創建試點示范,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成為廣東省破解鄉村治理難題的現實所需。
推進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示范試點;爭創一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村;開展第二批省級鄉村治理“百鎮千村”示范創建活動……今年3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2021年省〈政府工作報告〉重點任務分工方案》,鄉村治理被列為一項重點任務,其中“示范”是出現頻次最高的詞。
回顧廣東的鄉村治理歷程,示范引領是貫穿其工作始終的主要方法。5鎮、47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試點單位,97個鄉(鎮)、993個村被評為廣東省“百鎮千村”示范鎮、村。廣東打造出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鄉村善治樣板。
然而,創建示范并不是終點,如何從典型中汲取營養并用于實踐才是最終目的。近年來,廣東在創建示范的過程中特別注重總結可復制的經驗,打造出鄉村治理的“廣東模式”。
去年,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公布了第二批34個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村級重要事權清單”和清遠市“鄉村新聞官”榜上有名。加上首批入選的惠州市“一村一法律顧問”、廣州從化區“仁里集”信息平臺、佛山市南海區“織密三級黨建網絡”,廣東省已有5個典型案例入選,為全國各地的鄉村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鑒。
探索從未止步。談到下一步的工作,梁健表示,今年廣東省鄉村振興局把重點放在探索建立“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機制上,統籌各方力量組團式、多層次地推進鎮村融合發展,實現鎮村同建同治同美。
在顧幸偉看來,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廣東鄉村振興工作已經有了堅實的基礎。“廣東將在發展中不斷總結新經驗,豐富內涵,打造出鄉村振興的‘廣東模式’。”對于未來,顧幸偉信心滿滿。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曹成毅 繆翼 裴遜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