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2 09:49:06
發展高原夏菜、青儲玉米等產業,村集體領辦合作社……今年以來,秦川園區先行一步,牢牢抓住鄉村振興這個核心,通過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解決農民就業實現共同富裕,農業產業邁上規模化發展之路。
特色農業形成規模
為克服產業規模小、布局散、鏈條短等突出問題,秦川園區依托水土資源豐富、位于現代化新型城市近郊等優勢,精準選擇了發展規模化種植。
日前,秦川鎮的4000多畝苜蓿迎來頭茬收割。苜蓿品質好、產量高、營養豐富,收割前就被各地訂購一空。近年來,秦川園區將打造苜蓿、高原夏菜、“和尚頭”小麥、青儲玉米等產業作為重點發展方向,迅速擴大規模,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從粗放分散向集約化規模化轉變。
農業發展、水利先行。前些年,隨著一些項目的落地建設,導致部分水渠破壞嚴重,澆水不便造成土地撂荒現象時有發生。今年以來,通過一事一議,解決了修復水渠資金短缺問題,累計修復源泰、六墩等村水渠15.6公里。
為徹底改善耕作條件,提高地力水平,園區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改造工程5.7萬畝,通過平整沙壩拓展了有效耕種面積,通過實施管道灌溉,滴灌、噴灌區,節水灌溉技術得到普及,生態效益日益顯現。
科技興農增產增效
“姚書記,我們家的菜好像生病了,能不能請專家來給我們看一下?”新昌村主要以蔬菜種植為主,該村專職書記姚建維邀請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為鄉親們講解要領、傳授技術,解決農戶種植過程中的難題,確保提高蔬菜種植質量,增加百姓收益。
園區依托農技推廣體系為規模化種植提供技術支撐,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開展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及綠色防控、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等技術的宣傳指導,將各項增產、增效及綠色發展技術落實到生產一線。
同時,引導選擇優新品種,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積極幫助企業申報優質飼草基地項目3000畝,獲得財政補貼上百萬元。推進機械化種植,提高種植效率,申請農機具購置補貼3批次,補貼金額34.05萬元。為滿足現代化種植需要,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近兩年培育培訓新型農民1600人,促進一般農戶與現代農業生產有機銜接,帶動廣大農民接受新理念、共同進步,真正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
集體經濟助農致富
今年43歲的源泰村村民何永菊,供3個孩子讀書,生活開支較大。進入秦川園區農業公司后,她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小組長,成為秦川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眾多工作人員里的佼佼者,每月近4000元的工資給她的生活帶來了新變化。
秦川園區建立“農戶+合作社+公司”的利益共享模式,14個保留村由村集體領辦合作社,注重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入社參與發展。園區農業公司流轉土地6萬畝,村民在獲得每畝300元土地流轉費的同時,可就近到流轉地塊務工,促進了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的轉換。園區城鄉公司和新昌村合作社深度合作,合作社組織村民開展生產,企業負責拓展銷路,新昌高原夏菜打開了長三角、珠三角市場,高原夏菜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
隨著農業產業的發展壯大,秦川園區種植面積已達11萬畝,一個現代設施農業園區建成投產。3萬畝苜蓿、萬畝向日葵等規模化種植基地已初具規模,千畝西瓜、千畝馬鈴薯等一批特色種植基地長足發展,農業產業振興駛上快車道。2020年園區一產增加值達到0.94億元,同比增長32.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959元,同比增長8%,形成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致富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