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8 18:33:06
發改委的價格預警,仿佛在生豬養殖企業和投資者頭上潑了一盆涼水。
今年1月份以來,我國豬肉價格一改去年高位運行態勢,開始“跌跌不休”,至今已連降21周!其中豬肉價格距年內高點已下跌超過50%;如果以某網統計的外三元生豬出欄價看,生豬價格距年內高點已下跌近2/3——豬糧比目前已跌破生豬養殖盈虧平衡點。
筆者認為,此輪豬價下跌主要受供求關系影響。去年以來在各方努力下,我國生豬產能快速恢復,截至4月底能繁母豬存欄量已恢復至正常年份的97.6%。供給快速增加的另一大原因是“大豬壓欄”,養殖戶受前兩年高豬價影響大量壓欄“惜售”,如今遇到價格下跌則開始恐慌性“拋售”。需求端,進入夏季消費者自然減少了豬肉攝入。一進一出,供過于求,價格下行。
然而,在供求關系下,我們需要特別關注生豬投資。去年的高豬價,讓“二師兄”一下成為民間投資的“唐僧肉”,各類資本蜂擁而至,其中不乏互聯網、房地產行業的領軍企業。據某查詢企業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新增近17萬家生豬養殖企業,同比上漲85%。生豬投資熱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去年第一產業投資大幅上漲。
目前,隨著豬價持續下跌,養殖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大部分企業已經出現虧損跡象。從在行業內被稱為“豬王”的牧原股份看,公司披露信息顯示一季度商品豬養殖完全成本在16元/公斤左右。當前不論從外三元出欄價還是活豬價格看,豬價都已低于成本。況且,牧原是典型的“自繁自養”型企業,成本控制好,而對于外購仔豬育肥的企業來說,當前的盛夏對他們而言不啻“寒冬”一般。
對于可能出現的投資虧損,筆者認為,一方面從市場看,去年的民間投資有盲目和無序的成分,社會資本追求價值和利潤,問題出在了投資農業的“水土不服”上,農業有自然生產屬性,生豬有生長周期限制,不能用投資工業的方式投資農業。農業農村部每年發布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的“指引”,投資者需要提前學習“充電”。
另一方面從政府看,要發揮“有形的手”的作用,防止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出現價格“大起大落”。這幾年,國家有關部門通過監測預警、儲備調節、政策協同,取得了較好的調控效果。筆者同時建議,政府可以多探索借助市場手段解決市場問題,比如與國際市場建立快速反應的合作機制,以及推廣生豬價格指數保險等。兩手用力,進而實現逆周期甚至跨周期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