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2 15:23:44
每逢周末,禹州市神垕古鎮游人如織,天南海北的游客游古鎮、看開窯、買鈞瓷,興致勃勃;在國家級古村落扒村,來自鄭州、洛陽、開封的游客絡繹不絕,人們行走在青苔石板路上,賞瓷鑒寶,熱鬧非凡。
傳統的街區、獨特的民居、成為留住鄉愁的“許昌記憶”,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一筆寶貴財富。
在青山綠水的掩映下,許昌千里沃野,生機勃勃,一幅美麗畫卷漸次展開:一條條道路寬闊整潔,一個個庭院衛生干凈,一處處游園綠意蔥蘢,一張張笑臉洋溢幸福……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前不久召開的許昌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推進會議提出:“要以鄉村振興統攬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全局,著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許昌,如何奏出鄉村振興“最強音”?
厚植優勢 現代農業強起來
許昌市建安區五女店鎮南街村村民趙保獻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在他的家中,巨大的倉庫內隱藏著各式各樣的種糧“利器”,就像一支“機甲部隊”:前端是利齒的玉米收獲機、張著“大嘴巴”的“雷沃谷神”大型收割機、帶有多個噴頭的自走式噴桿噴藥機……倉庫盡頭,一排低溫循環式大型谷物烘干機看起來就像是工廠里的大型加工機械,很是壯觀。
科技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在種地這件事上,趙保獻用上了“十八般兵器”:玉米收獲機、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自走式噴桿噴藥機、卷盤自動噴灌機、深松機、施肥機、打捆機、播種機、出花生機……趙保獻有各式農機60多臺,他注冊成立的合作社被評為全國農機合作社示范社。
在許昌,像趙保獻這樣的種糧大戶并非個例。許昌市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在85%以上。
趙寶獻所在的許昌市建安區,1000多年前是雄才大略的曹操“許下屯田”的地方,當時“所在積谷,倉廩皆滿”。如今,這里成為國家級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域。
從許昌市區一路北行,不到30分鐘就來到了建安區陳曹鄉尚莊村。田成方、林成網,各種現代化農業設施讓人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種了一輩子地的“老把式”尚志偉,做夢也想不到這片靠天吃飯的土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大糧倉。
“今昔對比,變化天翻地覆。”尚志偉接著說,“路的變化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最早田間是1米多寬的土路,一過車就塵土飛揚,趕上下雨天,三輪車都走不動?,F在修的水泥路又寬又平,農機進來了,集中連片耕種,成本降了一大截。”
“科技,讓傳統農業抖掉了‘土味兒’。”建安區農技中心高級農藝師李保明介紹,在陳曹鄉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采用了“統一選用良種、統一整地播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機械收獲”的“六統一”精細化種植模式,還用上了遠程控制、自動測墑等新技術,讓科技賦能高標準農田。
莊稼還要吃“營養餐”。建安區農技中心依據土壤供肥性能等,提出了農作物種植及科學施肥建議,使建安區大田作物畝均增收80元—150元,提前實現了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
為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自2015年以來,許昌市先后投入資金51.39億元,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設施完善、農機裝備齊全、技術集成到位、優質高產高效、綠色生態安全”的高標準永久性糧田,新建高標準農田近百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52.6萬畝,形成了全國平原井灌區連片規模最大、技術集成度最高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
產業支撐 農民腰包鼓起來
3年前,當河南世紀香食用菌公司推廣白靈菇大棚種植時,56歲的“田把式”趙永濤雖感興趣,卻也有后顧之憂:咱不懂技術,種蘑菇能成功嗎?萬一賣不出去咋辦?
“菌種由公司免費提供、技術方面給予全程指導、產品由我們負責回收。”世紀香公司技術員王天林的上門解答,打消了他的顧慮。
6月27日,嘗到“甜頭”的趙永濤喜滋滋地告訴記者:“一個大棚能種1萬根菌棒,一棒能掙4元錢。一年下來,把白靈菇賣回公司就能收入4萬元,頂得上過去4年種地的收入。”
自動裝瓶生產線、液體菌種接種生產線、溫光濕氣智能化控制的珍稀食用菌溫室……走進世紀香公司,現代工業生產氣息撲面而來,灰樹花、靈芝、黑皮雞樅等珍稀食用菌品種繁多,令人眼花繚亂。
作為全省規模最大的集食用菌生產、加工、銷售、進出口于一體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世紀香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產品不僅出口到東南亞、歐美等地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且輻射帶動周邊1萬余戶菇農致富增收。
“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大筆資金投入,需要對市場的精準把握。單靠農戶個體的力量,很難實現這樣的跨越。”世紀香公司董事長李彥增介紹,他們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在高端化、標準化、規范化、工廠化、產業化生產上謀求突破,把前方市場與后方生產農戶連通起來,讓產業旺起來、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產業興則鄉村興”。在拉長農業鏈條的過程中,許昌著重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借助鄭州大都市區建設機遇,發展都市生態農業,全市像建業綠色基地一樣的千畝以上都市生態農業園有21家;依托鄢陵花木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建成了五彩大地觀光休閑度假區等10多個生態旅游觀光項目,推動花木產業轉型升級;重點打造禹州大鴻寨山地游等8條鄉村旅游線路、神垕古鎮等10個鄉村旅游項目,帶動一批村莊吃上“旅游飯”。
生態宜居 農村生活美起來
6月26日,在鄢陵縣大馬鎮屈崗村,映入眼簾的是干凈整潔的道路、粉墻黛瓦的庭院、花香四溢的游園、設施齊全的文化廣場,還有街角處一字排開的分類垃圾箱,分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等不同種類……
“在俺村,垃圾分類成了‘新時尚’。”帶著小女兒投放廚余垃圾的屈崗村村民吳玉珂說,“閨女還不識字,已經記清了垃圾箱上的不同標志。”
像屈崗村一樣,許昌市為2000多個行政村(社區)配齊了保潔員和配套保潔設備,為每個鄉(鎮、街道辦)配備垃圾轉運車輛,探索形成了垃圾處理全填埋、全運走、全消化的“三全模式”,有效解決了農村“垃圾咋處理”難題,推動許昌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鄉村振興,離不開政府“有為之手”與“有力之手”的接力助推。
統領全局,加壓奮進。許昌市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統籌城鄉發展和黨委政府抓好“三農”工作的“牛鼻子”,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每年召開一次全市性現場觀摩活動,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作工作部署,各縣(市、區)“比學趕超”,力爭上游。
細節入手,久久為功。在具體舉措上,他們從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公廁革命等公共服務建設細節入手,倒逼生態修復治理、倒逼鄉村精細化管理,達到了“一舉多效、激活全盤”的效果。
鄉風文明,內外兼修。結合環境整治,許昌村村“種”文化:農家戲唱起來、農家書屋建起來、農民畫家多起來……文化氛圍形成了,村民便在潛移默化中文明起來。
著眼未來 城鄉互動融起來
“鄉村建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是補上農村現代化短板的重要抓手。”許昌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指出,今年是鄉村建設行動的啟動之年,許昌將全力抓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構建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鄉村振興實現更大突破、走在全省前列。
在農業豐收上下功夫。許昌市作為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全市各地各相關部門將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扭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著力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及時落實配套資金,全面加快項目進度,高質量完成建設任務。
在產業興旺上下功夫。產業興旺是鞏固脫貧成效、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許昌將加快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積極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加快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強鎮等載體建設,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實現現代農業全鏈條式發展。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加快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文化體驗、健康養老、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大力發展各類社會化服務業,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
在農民增收上下功夫。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在增加經營性收入、促進群眾就業上做文章。許昌將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聯農帶農作用,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培育,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合理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強化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創業指導服務,支持鼓勵各類人才返鄉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就業促進增收,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的返鄉下鄉創業新格局。
在城鄉融合上下功夫。振興鄉村不能就鄉村論鄉村,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用好改革這一法寶。許昌將抓住全域被列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的機遇,加快打通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性通道,基本形成統一的城鄉建設用地市場,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達到較高水平。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許昌市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銳意進取、扎實工作,奮力譜寫新時代“三農”工作新篇章,推動“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作者:王平 王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