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8 18:11:22
近年來,不斷攀升的種糧成本成為影響種糧收益的關鍵因素,進而影響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尤其是新型經營主體的種糧意愿。此次出臺的兩項決定,目標直指農民種糧成本和收益,可以說是真金白銀地幫農民,實實在在地保農民收入。
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決定:針對今年以來農資價格上漲較快,中央財政安排200億元左右資金,對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發放補貼,以穩定農民收入。同時,擴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在夏糧收獲的關鍵期,這兩項政策“及時雨”可謂澆灌到了種糧農民的“心田”上,給今年夏糧豐收又增收加了一道“安全鎖”,解渴、暖人、振奮民心!
糧安天下安,穩糧首先要穩住種糧人的心。從一定程度上說,種糧主體的積極性直接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然而,近年來不斷攀升的種糧成本成為影響種糧收益的關鍵因素,進而影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尤其是新型經營主體的種糧意愿。有調查顯示,由于比較效益低,比起種糧食,新型經營主體種植經濟作物的意愿更強烈。此次出臺的兩項決定,目標直指農民種糧成本和收益,可以說是真金白銀地幫農民,實實在在地穩農民收入。
種糧成本的增加包括農資、土地租金、勞動力等各個環節成本的全面上漲。從農資價格來看,近些年受到環境保護等諸多因素影響,化肥、農藥價格一直在上漲,今年受國內外市場影響,漲價尤其明顯,目前尿素的市場價格較去年同期已經上漲900-1000元/噸,從而帶動了磷肥、鉀肥價格的上漲,與去年同期相比,漲幅約為25%。針對農資成本上漲,中央財政拿出200億元直接補給農民,這意味著政府為種糧成本上漲買單,目的是讓廣大農民放心,踏實種好糧。
土地租金和勞動力是種糧成本的大頭,近年來也一直在上漲。此次國務院作出擴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的決定,讓農民的這部分成本也有了保障。我國目前的糧食作物保險保障水平以直接物化成本為主,三大糧食作物約每畝400元,與每畝1000元以上的生產成本還有較大差距。完全成本保險則隱含了土地、勞動等生產要素的平均價格,保障水平更高,是一種準收入保險。此前,我國在6個省分別選出4縣開展了水稻、小麥和玉米的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此次作出決定,今年在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份,對500個產糧大縣實施稻谷、小麥種植完全成本保險,除了種子、農資等直接物化成本,還覆蓋土地、人工成本;實施玉米種植收入保險,彌補因價格、產量波動導致的損失。兩種保險保障水平最高可達種植收入的80%,且明年推廣至主產省份所有產糧大縣。至此,我國三大主糧保險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轉型又邁出了一大步,種糧農民的收入又多了一重“保護傘”。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兩項利農舉措與中央頻頻釋放的重農抓糧信號一脈相承。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范圍內糧食供應緊張,因饑受災人口依然不少,各國都捂緊糧袋子確保本國穩定。從國內來看,我國人口與有限土地資源的矛盾始終存在,糧食供求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必須一再強調,糧食生產必須一抓再抓,才能確保我國各項事業發展有穩定的物質基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將糧食的地位又提升到新的高度。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兩項政策的出臺恰逢其時,既呼應了糧食作為“國之大者”的重要地位,又詮釋了以實際行動支持糧食生產、確保農民收益的為農理念。
需要注意的是,好事還要辦好。眼下正是夏收夏種農忙時節,補貼能否快速、足額發放到農民手中,決定了好政策能否真正發揮作用。要有松有緊,暢通資金下達流程,特事特辦,加快辦事效率;同時,嚴格資金監管,嚴防盤剝挪用,對資金流向進行全程監督,對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厲懲處。值得注意的是,決定中特別指出,補貼發放對象是“實際種糧的農民”,這就意味著,把土地租給他人耕種的農民,已經在城市定居的農民,不在補貼范圍之列,要用好補貼政策,把補貼發到種糧者手中,切實發揮其降低種糧成本、減輕種糧壓力的作用。對保險保費補貼財政資金,各級財政要建立機制,確保補貼足額到位,同時加強監管,對騙取財政補貼資金的保險機構,依法處理。對虛假承保、虛假理賠的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對存在重大風險的保險機構,進行排查清退……總之,政策的下達只是第一步,如何用好落實好惠農政策,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好政策不能只讓農民“聽響兒”,還要變成可觸可感的真實惠。
金黃的田野傳達著豐收的喜悅,辛苦了半年的農人們期盼著豐產,更期盼著種糧的小賬本上盈余能多一點。期待兩項利農政策能“快馬加鞭”到達農民手中,讓政策澆灌的沃土早日開出種糧人的幸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