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1 10:08:41
在國家確保糧食安全、守住耕地紅線、“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等宏觀背景下,中向集團向世人所打開的,是一幅雄心勃勃的“養地戰略規劃圖”。
中向集團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在優質耕種層快速構建、礦山生態修復等工程實踐中,以木本泥炭為原料,進行創新技術研究與應用試驗推廣,能較快改善修復新墾耕地、廢棄宅基地復墾地、礦山塌陷地、鹽堿地、四荒地的土壤土質結構,大大提升耕地地力。
中向集團董事長朱銳告訴記者,集團在國外開展礦業開采合作過程中,發現了木本泥炭對于土壤改良的特殊意義,前期投資數億元,經過近十年的探索,把優勢資源變成優質改土材料、變成適合國內土地適用的配方產品。
核心工程——
優質耕作層快速構建
木本泥炭腐殖酸含量高,有機質含量高達90%,改土效果好。東南亞地區高溫高濕的特色氣候環境,使其成為全球優質木本泥炭資源主要分布區域。中向集團在實施“一帶一路”東南亞經濟合作項目的礦源區內,木本泥炭儲量高達3.6億噸,可開采儲量達3.3億噸,并擁有獨家開采權。資源引進與產品正式投產前,企業對產品規范與開發進行了充分論證,對使用效果反復試驗,并聯合國內科研與主管部門,主持或參與制定了農用腐殖酸和黃腐酸原料制品分類、農業用腐殖酸鉀等國家標準。
中向集團所屬中向利豐公司總經理劉欣介紹,自2015年起,公司聯合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東北、西北、華北等地區,探索運用科技手段和工程化措施有效提升耕地質量,把木本泥炭應用于優質耕作層快速構建工程,收到大幅提升土壤有機質、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指標的效果,能夠快速把生土變成熟土。
優質耕作層工程化快速構建技術,遵循土壤熟化過程,通過一次性工程化作業,在短時間內提升新整治耕地的地力,促使土壤有機質顯著提高。優質耕作層構建形成的土壤肥力基礎,持續性可長達20年。
自2016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張佳寶院士團隊,與中向集團聯合開展基于木本泥炭工程化快速構建優質耕作層技術研究,取得一系列科技成果及發明專利,并在吉林、青海、浙江、海南等全國多地實現成果轉化與應用推廣。在提升新墾耕地質量工作中,率先走出了一條切實可行、可供各地借鑒推廣之路。
吉林省通榆縣烏蘭花鎮陸家村,2017年4-6月實施1700畝老舊宅基地改造,由北京中向利豐科技有限公司作為項目實施方,開展“優質耕作層工程化快速構建中試項目”建設。根據項目實施后的測產報告顯示,新墾耕地當年即達到周邊長期耕種耕地產量水平。
“陸家村項目”新增耕地來源為村屯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經過拆遷和平整后成為新整治土地。基于新材料天然木本泥炭對耕作層土壤有機質提升效應,以工程手段及時、長效解決新墾耕地耕作層熟化等質量問題,成為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政策的關鍵。
為驗證這一科技創新技術的長效性,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于2020年對陸家村新增耕地進行耕地質量等級評定,依據《耕地質量等級》得出結論,總體耕地質量等級為6.97等,經灌排設施等田間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平整、優質耕作層構建等措施后,耕地質量提升近2個等級。
深耕土地——
從土壤到餐桌的綠色產業鏈
圍繞優質耕作層工程化快速構建技術,中向集團積極構建“從土壤到餐桌”的綠色產業鏈、實現供應鏈全程可追溯化。
大面積土地整治與生態環保工程,所使用的土壤改良劑,每畝一次性施用2噸主料,輔之以技術創新、工程技術、土地整治等多輪驅動,使得土壤結構、土壤養分、有機質含量、微生物活性等綜合改善提升。
陸家村宅基地改造項目,實施前土壤本底有機質平均含量僅為5.5g/kg,利用木本泥炭和沃土微生物進行優質耕作層構建后,經過農戶三年常規種植,監測數據顯示土壤有機質含量均值為12.53g/kg,接近對照區的常年耕種熟地的水平,快速培肥且持續穩產。
中向集團推出“金沃系列”土壤調理劑,在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同時,減少化肥及農藥的使用量,有效提高作物的產量與質量。在全國各地開展的糧食、瓜菜、煙草種植試驗表明,農產品的有機質含量均有大幅提升。在湖南省等南方水稻田實施土壤重金屬鈍化試驗,隔、砷含量平均降低37%。
地處江蘇省江陰市的中向旭曜科技有限公司,是集團綠色能源產業鏈中的原料生產加工基地,一期年產能100萬噸,二期年產能達360萬噸,可以用來改造優化近逾百萬畝耕地,假以時日,擴產推廣,受益土地面積將會大增。中向旭曜和中國農業大學共同研發的堆肥增效劑,應用于畜禽養殖業堆肥處理工程,大大縮短了堆肥發酵周期,有效控制氨氮、硫化物氣體排放,實現產品提質提量。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顏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