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欧美另类,久久99精品久久久噜噜最新章节,北条麻妃久久99精品,欧美日韩中文在线,精品国产一级,a级特黄一级一大片多人,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文化賦能煥新機 鄉村振興譜新篇——吉林省農村文化建設成果綜述

2021-06-10 08:40:08   

近年來,隨著吉林省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吉林省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時,各地也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文化帶頭人。在省及各地文化單位的大力推動,以及文化帶頭人的促進與發光發熱中,吉林省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愈發豐富多彩,為建設和諧農村,促進鄉村振興起到了凝心聚力的積極作用。

非遺柳編幫致富,走出創收新道路

鄉村振興,經濟是關鍵。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而在助推農村發展上,也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敦化柳編技藝已有千年歷史,如今,作為省級非遺項目的柳編為當地農民帶來了滾滾財源。十年前,柳編傳承人安寶民、張曉紅夫婦成立了利華柳編培訓學校,每年至少培訓三期,幫助當地貧困婦女學會一技之長,并回收成品。嘗到了創收甜頭的鄉親們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農民涌進了柳編培訓班。夫婦二人通過培訓、回收、銷售、返利“一條龍”服務,帶領貧困的鄉親們靠手藝吃飯,柳編工藝已形成了以秋梨溝鎮為中心,向周圍十幾個鄉鎮輻射的產業新路。

不僅如此,夫婦倆還在道口村成立了扶貧車間,把培訓送到家門口,讓村民足不出戶就能學到柳編技藝、加工出工藝品,不少村民靠著這項技藝在家就可以月入2000多元。

自辦文化樹新風,形式多樣勢頭強

文化大院是農村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農民在這里自編自演、自導自排,演身邊事、唱家鄉人,讀書看報、科普培訓,有著極高的利用率。長春市綠園區西新鎮開元村的“西新農民文化苑”就是這樣一個深受當地農民喜愛的文化活動場所。2011年,當地老黨員夏維忠創辦的這間文化大院投入使用,幾乎每天都有村民來到這里排練演出、讀書學習、運動健身……集合了十幾項文體活動功能于一身的文化大院成了當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歡樂谷”。為了這間文化大院,夏維忠花了不少心血,但他用一句話來總結自己的付出,“老百姓樂了,我就樂了。”

像西新農民文化苑這樣的文化大院在全省還有幾千個。近年來,通過政府支持、農民自辦、社會參與、多部門共建,文化大院建設內容更加多元,制度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規范,活動也更加豐富了,數量得到了保證,質量也持續提升。

如果說文化大院為農民提供了寬敞的活動場地,那么農民自辦藝術團則是把人聚集了起來。在白城市洮北區青山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王學思的帶領下,青山鎮“稻花香”農民業余小劇團越辦越熱鬧,他們的節目曾獲得全國比賽的獎項;敦化市雁鳴湖鎮藝術團雖然是一支村鎮隊伍,但演出足跡已經從鎮里走向省里,還登上了央視的舞臺……

文化帶頭人對農村文化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由他們帶頭創辦的農村文化志愿者服務助推著農村文化建設。撫松縣北崗鎮西泉村婦聯主席陳金鳳帶領的北崗鎮農村文化志愿服務團隊已經達到了近百人的規模,除了創排節目,節假日期間,志愿服務團隊會到各地參加文藝演出,成了撫松縣群眾文化活動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特色鮮明創品牌,搭建農村大舞臺

在吉林省,許多由農民自愿自發組織創辦的文化活動在群眾的認可和喜愛中已連續舉辦多年,成為了當地受到重視的文化活動品牌。這既反映了廣大農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也體現了其對興辦文化活動的參與熱情。

德惠市達家溝鎮合義村農民藝術節已經舉辦了20多屆。據合義村黨支部書記閆樹軍介紹說,“我們村的藝術節幾乎比過年還熱鬧,舉辦時間最少持續一周,最多能達到半個月。”合義村的農民藝術節從二人轉表演、大秧歌展演到籃球比賽等各類活動應有盡有,藝術節舉辦期間,不僅本村村民熱情高漲,連附近村鎮的村民也主動報名參與。

除了合義村的農民藝術節,全省各地還有很多連辦多年的文化活動,持續為各地農民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連續舉辦九屆的磐石市松山鎮“暢響松山”大舞臺讓當地群眾有了盡情展示才藝的空間和舞臺;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二道鎮石場村自辦的農民“村晚”在火紅的篝火和濃郁的年味兒里,用一個個文藝節目展示了新時代農村的新風貌……

探索吉林新方法,多措并舉激活力

目前,吉林省各地在農村文化建設上逐漸摸索出了獨具特色的方式方法,讓農村群眾有了更強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任寶金祖孫三代是長春市雙陽區太平鎮長山村一帶有名的文藝能手,在雙陽區“三文之家”(“文化之家”“文藝之家”“文明之家”)評比中,任寶金一家獲得了“文藝人家”稱號,極大地鼓舞了鄉親們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熱情。這項評比是雙陽區真正把農村文化活動開展起來的一項重要舉措,從家庭、屯、村、鄉鎮,逐層開展不同的活動,從“小家”到“大家”提升凝聚力,讓百姓培養孩子讀大學更有勁頭了,讓民間文化骨干更活躍了,也讓鄉親們更有精氣神了。

文化生活愈發活躍起來的百姓,也渴望著能夠大展身手,展示自我。雙陽區鹿鄉鎮育民村村民李丹夫婦義務傳承省級非遺產項目花棒秧歌多年,從一傳二、二傳四,到壯大全村的花棒秧歌隊,再到使花棒秧歌在全區城鄉遍地開花,花棒秧歌不僅舞出了農村文化新風尚,也讓雙陽區贏得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眾多美名。

讓鄉村文化“活”起來,榆樹市五棵樹鎮的綜合文化站也是最活躍的“細胞”。2020年,在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廣電總局開展的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評選中,榆樹市五棵樹鎮綜合文化站榮獲先進集體稱號。近年來,榆樹市五棵樹文化站堅持立足農村、服務基層,深入開展文化惠民服務,有力推動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全面提升。目前,榆樹市五棵樹鎮已建立各類協會14個、各類團隊10個、秧歌隊82支,是榆樹市打造社團最多的鄉鎮。

作者:裴雨虹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m.kolcatapi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