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0 14:49:28
在疫情沖擊下,全球貧困率出現多年來的首次回升。今年2月中國如期消除絕對貧困,這是人類減貧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4月19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面向2030年的減貧與鄉村可持續發展”分論壇上,國內外與會嘉賓聚焦疫情帶來的返貧風險,中國在鞏固提升脫貧成果、銜接減貧與鄉村振興上做出的努力,向全球分享中國減貧方案,呼吁加強全球減貧合作。
中國減貧方案獲國際認可
“脫貧攻堅使無數人改變了生活,實現了夢想,成就了幸福,使廣大脫貧地區趕上發展的步伐,整體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了關鍵性貢獻,為全球減貧事業提供了中國方案。”國家鄉村振興局局長王正譜在論壇上表示。
對于主持人提出的介紹中國減貧經驗,王正譜用“有效做法”一詞來代替。在他看來,中國脫貧攻堅之所以能夠成功,關鍵在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脫貧攻堅放在治國理政的最突出位置之一,集中全部人力、物力和財力開展集中攻關。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制度優勢、組織優勢、政治優勢的體現。
王正譜還圍繞“發展、精準、內生動力”三個關鍵詞,分享了中國減貧的三個有效方法。一是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貧困問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電、通信,讓貧困地區更多與外界溝通。二是精準發力,對貧困群眾做到精準識別,精準施策。三是調動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扶貧先扶志,加大教育培訓。
“中國減貧經驗是全世界,尤其是非洲的活樣板!”全球可持續發展領域知名學者、《貧窮的終結》一書作者杰弗里·薩克斯在交流時提出,中國減貧方案在非洲是可復制的。中國的成功表明,消除貧困需要大量投入,包括基礎設施、人力資源開發、教育、醫療衛生、農業發展等,只有這樣才能夯實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對中國脫貧攻堅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怎么高度評價都不過分。”海南省委副書記李軍介紹,海南在脫貧攻堅戰中實現了5個國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6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4.97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中國脫貧攻堅成就的縮影。
李軍直言,貧困是一種社會病,要千方百計提升個人防貧減貧的“免疫力”,海南正通過鄉村振興電視夜校等載體,幫助農民接種知識技能“疫苗”,提升防貧減貧和產業發展能力。
美國前駐華大使特里·布蘭斯塔德同樣認為,農業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必須加強農民培訓,提高其對新技術和新品種的接受度。美國蓬勃發展的農村社區和優良的教育機構是促進農業發展的沃土,美國農民一直站在新技術應用的前沿,從率先種植雜交玉米,改善耕作方式、機械化到最近采用轉基因作物,對科學的堅定信任,給予他們豐厚的回報。
全球減貧離不開國際合作
“20年的時間海南已經從邊陲小島變成有能力舉辦國際盛會的地區,這是中國減貧成就的縮影,我相信中國有著長遠目標,這個目標跟聯合國2030年長遠目標是吻合的。”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德稱,中國的“十四五”規劃不斷強調鄉村振興的重要性,這也很受國際社會的重視。
長期關注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杰弗里·薩克斯稱,中國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綠色、數字發展是鄉村發展的重點,這需要在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文化挖掘開發、鄉村旅游發展等方面形成一攬子計劃。他相信中國有能力實現這一鄉村可持續發展目標。
“作為聯合國代表,我非常樂意和中國合作。”常啟德說,合作的第一個領域是人本身的發展,聯合國不愿意讓任何一個人落后,這也是與中國當地政策保持一致的。目前全球面臨著多重挑戰,我們需要在中國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而在消除貧困的過程中會碰到更多經濟問題,所以我們要和世界經濟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合作,而且要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在論壇上提出,消除貧困、促進可持續發展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核心職能。亞洲作為人口最稠密的大洲,仍然是人類減貧事業的最大貢獻者,有許多經驗可以分享。新冠疫情暴露出當前農業糧食體系的脆弱性,并凸現出農業糧食體系轉型的必要性,轉型工作需要采用創新方法和數字技術,促進經濟多樣化,并投資于衛生、教育、人力、社會保護和基礎設施。聯合國糧農組織力求發揮農業糧食體系轉型的潛力,來推動農業發展并消除貧困,糧農組織“手拉手”行動計劃利用尖端技術,通過投資于創新、包容和高產出價值以及人員能力建設來提高農業潛力。
海南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點,近年來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廣泛合作。通過實施瀾湄項目,幫助東南亞湄公河流域5個國家培訓上萬名技術人員;通過實施以基礎設施為主的普惠項目,促進當地民生改善;通過產業投資,促進當地產業發展和帶動就業。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鄧衛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