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4 17:11:45
村里的沙土地居然長出了黃瓜和西紅柿!這個消息,像風一樣在渭南市大荔縣官池鎮東陽村老老少少中傳播開來。
“這事在別的地方不稀罕,在我們村可是頭一遭。我們村大部分都是沙土地,主要種小麥、花生,蔬菜不好種。”3月22日,東陽村黨支部書記李東民,一邊領著記者參觀扶貧產業園里的溫室大棚,一邊激動地說,“你看,27棚黃瓜,還有5棚普羅旺斯西紅柿。我們好不容易在村里找到了一塊適合種大棚蔬菜的土地,去年10月栽的苗子,今年1月就開始陸續上市了,賣得非常不錯。群眾還能在里面務工,一天能掙80元呢!”
東陽村種植大棚黃瓜和普羅旺斯西紅柿帶動群眾致富,得益于大荔縣對產業興村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大荔縣以產業扶貧為重點,綜合考慮本地區資源稟賦、市場需求、技術支持等因素,全力做好扶貧產業園的謀劃和建設。
2020年3月,大荔縣扶貧辦產業股股長李開紅,曾領著第三方評估機構工作人員多次來到東陽村考察。“對于扶貧產業園的建設,大荔縣嚴格項目立項,一園一規劃、一園一研判,同時逐鎮召開項目方案評審會,由統籌資金主體聘請具有資質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對項目的市場前景、風險程度以及帶動群眾增收等方面進行論證。”李開紅說。
2020年6月,官池鎮下撥扶貧資金380萬元,很快就在東陽村建設了占地130畝的扶貧產業園,可帶動全鎮175戶群眾增收致富。“大荔縣將扶貧資金下達各鎮,在全縣范圍內推廣‘鎮黨委+村集體經濟+貧困戶’的產業模式,實現產業發展和精準扶貧有效對接。”李開紅介紹,目前,大荔縣已建成扶貧產業園146個。
剛建不久的東陽村扶貧產業園效益初顯,如何更好地發揮效益帶動群眾?距離東陽村10公里的官池鎮石槽村,無疑是值得李東民他們學習的對象之一。這個700余戶3600余人的村子,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100萬元。
走進石槽村村級電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正忙得不可開交。“一天最多能有1萬單,最少也有2000單。”村黨支部書記秦中良介紹,“目前已經有200多萬公斤的胡蘿卜從村里銷往全國各地,冷庫里還儲存著100多萬公斤。”
自2019年以來,在秦中良的帶領下,石槽村利用扶貧資金建設扶貧產業園發展胡蘿卜、山藥等農作物,并設立分揀包裝、冷鏈倉儲、電商運營3個服務中心,實現了產業鏈全覆蓋。“通過‘村黨支部+產業園+電商+貧困戶’的發展模式,我們村順利實現了脫貧致富。目前,我們正積極引進出口型胡蘿卜優良品種,加快數字農業管理技術應用,并加大與電商平臺的合作,建立長期供貨渠道。”秦中良說。
除了石槽村這樣的發展模式外,大荔縣還涌現出了下寨鎮新堡村“村黨支部+產業園+能人+貧困戶”、安仁鎮小坡村“村黨支部+合作社+產業園+種植戶(貧困戶)”等因地制宜的發展模式,真正實現了“扶持一個園區、帶動一個產業、發展一片經濟、脫貧一方百姓”的目標。
重視扶貧產業園發展的同時,大荔縣強化監督管理,及時發現和糾正扶貧產業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苗頭性、趨向性以及產業績效不對等的問題,確保扶貧資金安全高效。大荔縣扶貧辦副主任秦養紅說:“在初期,我們建立了縣鎮村三級項目管理臺賬和資產管理臺賬;在中期,組建了專門聯合監管組,對投入的產業扶貧資產進行全程監管;在后期,按照有關規定嚴肅查處在扶貧產業項目中擠占、挪用套取財政資金及其他違法違紀違規行為。”
如今的同州大地,產業發展生機勃勃。扶貧產業園里,黃瓜、冬棗、脆瓜等農作物長勢喜人,棚里棚外,到處是農民忙碌的身影……一幅村興民富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