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2 09:40:54
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和傳統農業發生碰撞,會擦出怎樣的火花?給出怎樣的畫面?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會產生怎樣的結果?無疑,這是一件令人十分期待的事情。
可喜的是,山西省一家互聯網信息公司大膽創新,通過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5G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研發出一種叫做 “方圓村智控系統”的設備,讓大棚的管控借助一部手機就能輕松完成,為傳統的設施農業生產邁向智能化、數字化、精細化、網絡化管理提供了山西版的“解決方案”。
陽春三月,記者深入清徐縣實地感受了一回這一系統賦能現代農業的科技力量。
穿皮鞋出入大棚,點手機卷簾放風
“方圓村智控系統”由山西方圓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研發推出,其融集了實時監測大棚環境、數據云端分析、遠程智控等多項智慧功能,技術水平已成功躋身國內一流,2020年在太原、運城、晉中、大同等地一經試驗示范,就受到了規模大棚種植戶,尤其是新農人們的追捧。
清徐縣“90”后大學生創業者韓康,就是這一系統在清徐縣的嘗鮮者、受益者,同時也是眾多擁躉之一。
3月31日,當記者來到韓康的創業基地——清徐縣西谷鄉柳灣村汾柳農莊時,這位在當地小有名氣的新農人,穿著皮鞋就將記者領進種植葡萄的大棚,現場演示了一回“方圓村智控系統”卷簾放風的神奇。
說話間,只見韓康掏出手機,熟練地打開手機上的方圓村小程序,隨著手指輕輕一點,大棚側面的塑料薄膜慢慢自動卷起半米多高,再輕輕一點,塑料薄膜又緩緩放下,恢復到原狀。卷合之間,還不到兩分種。
看到記者驚愕的表情,韓康接著說,他的農莊有50個棚安裝了“方圓村智控系統”,即使遠在千里之外,也可根據手機小程序或APP上適時顯示的溫濕度,遠程操作進行卷簾和放風。
“以前所有大棚的卷膜開合至少需要40分鐘,現在通過一部手機5分鐘就能搞定,方便得很。”韓康說,裝上這套系統后,最明顯的感受就是員工卷簾放風、上下卷膜輕松多了,出入穿皮鞋也能完成,即使遇上突發性災害天氣,應對也能游刃有余!
小小一個方鐵盒,肚里“本事”一籮筐
將互聯網與農業結合,讓農業擁有“智慧”,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發展智慧農業,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更是被寫進了202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
在汾柳農莊現代化的葡萄種植大棚內,記者看到每個棚門口的“標配”都是一個方鐵盒子,上面鑲嵌著電源、卷膜、卷簾、補光、澆水、配藥、打藥、上/下、啟動、停止等醒目按鍵,打開盒子,里面密密麻麻布滿了電子元件和集成電路。
方圓村信息公司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這就是“方圓村智控系統”的控制平臺,也是管控整個大棚的“大腦”,大棚內的“土壤溫濕度”“空氣溫濕度”“雨雪預警”“環境光強弱”等監測設備、傳感設備實時反饋回來的數據都會在這里匯集。
利用這一平臺,可選擇手動和自動兩種模式輕松管理大棚。通過選擇手動模式,根據作物自身的需求,對號按鍵即可;選擇自動控制模式后,根據事先設定的參數值,系統能夠精準地發出“命令”,實現大棚環境的自動調節和控制。當然,也可以通過聯接電腦和手機實時進行操作。
手機變身新農具,節本增效顯智慧
“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身力氣百身汗。”破解傳統農業的“苦累臟”“成本高”弊端,“多上科技少上人”是一條必由之路。
“方圓村智控系統”的問世,讓手機成為了農民的 “新農具”,節本增效盡顯智慧。
在汾柳農莊,韓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農莊有100個葡萄大棚,一年人工費用支出高達50余萬元。2020年,他給其中的50個棚安裝 “方圓村智控系統”后,由以前的一人管理8個大棚升級到一人管理10個大棚,當年節省人工費用35萬余元。
讓傳統大棚變成 “智能大棚”,靠種植蔬菜發家致富的清徐縣西懷遠村引進 “方圓村智控系統”后,全村掀起了一場大棚技術革命。
村里的63棟大棚集中升級改造后,智控系統的屏幕和手機上,大棚的溫度、空氣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土壤水分的數據全天候實時更新著,給大棚增添了現代氣息。
菜農們徹底換了種菜的方式:當大棚內光照數值低于預設值時,補光燈系統自動開啟;當作物需要水肥時,通過可控管道將配比好的水肥定量輸送到蔬菜根部,實現“需多少給多少”;當作物需要打藥時,打藥系統自動開啟,全棚三百六十度霧化,幾分鐘就可打完一個棚,同時還減少了藥物對人體的傷害。與此同時,種植的蔬菜更健壯、品質更優良。
今年3月5日,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羅清宇到西懷遠村調研后,對該村的這種現代化大棚操作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
從手工操作到 “手機玩棚”,今天“手機種菜”已成為西懷遠村農民的新時髦。63歲的李文緒,種了一輩子菜全靠經驗,用手機種菜聞所未聞。“這起早貪黑還不一定能成個種菜把式,現在安個智能設備就能行?”倔強的老李帶著滿心疑問悄悄觀望,卻發現這新技術連最費力氣的收放大棚棉被都成了全自動的,于是他趕緊把手里的老年手機換成了智能機。
手機上點一下,智控卷簾、智控通風、智能灌溉……
有了智能設備的加持,目前西懷遠村的菜農從42戶增加到了200多戶。
從產前到產后,“方圓村”的包圓夢
智慧農業高大上,關鍵要走進尋常農戶家。
為此,“方圓村”一直在努力超越自我,一直在自我較勁中“趕路”。
李揚,方圓村公司技術負責人,“方圓村智控系統”主要研發人之一。見到記者,這位海歸派青年坦言,農業是實實在在的產業,來不得半點“噱頭”的糊弄。作為一家信息技術公司,“方圓村”的出發點是農村,回歸點同樣也是農村。因此,公司刻意強調“村”這個帶有溫情的字眼,同時也警示團隊:當初究竟“為什么要出發”。
據悉,“方圓村智控系統”的第一代產品只能用手機控制卷膜,到了第二代的時候,增加到能夠補光,實現定時、定量澆水、施肥、噴藥?,F在是第三代系統,增加了顯示屏,能夠實時顯示大棚里的各項數據。不斷改進的這一智控系統,目前得到了清徐縣、榆社縣、夏縣、平陸縣等地農業部門的高度認可。配備智控系統打造的智慧大棚,以20個棚計算,與傳統大棚相比,每年可降低成本8.4萬元左右,增產15%-35%。在實踐中,方圓村公司還推出了智控系統“1+N”模式,根據種植戶實際需求,開通個性化定制服務。
“方圓村公司雖然起步時間不長,但我們一直想走差異化發展的路子。農業是一個很大的商圈,在研發推廣大棚管理系統的同時,我們也在積極嘗試做數據產品服務 (溯源服務和產品預售)。未來我們還要向專家服務體系、品牌運營體系、農業金融體系等領域一步步滲透和邁進。最終的目標是:通過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有機地將棚主、政府、專家、生鮮供應商鏈接,形成生態良性循環。”
李揚說,當初誤打誤撞進入農業領域,還有點迷惘,現在是徹頭徹尾愛上了農業。山西現有約54萬個大棚,而這其中暖棚和春秋棚的智控化率尚不足1%。隨著智能化控制系統被列為農業農村補貼項目,以及“信息進村入戶”“農民手機應用培訓”“農業大數據”“數字鄉村建設”等的穩步推進,他感到有很多的事要做,必須要有一種“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才行。
透過李揚堅毅的目光,記者看到了“方圓村智控系統”推廣的美好前景,情不自禁開始憧憬山西智慧農業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