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31 15:57:05
國務院臺辦、農業農村部等十一個部門近日聯合出臺《關于支持臺灣同胞臺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簡稱“農林22條措施”),圍繞臺胞臺企在農業林業領域發展多個方面提出具體支持措施,涉及農地林地使用、融資便利和資金支持、投資經營、研發創新、開拓內銷市場等多個方面。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推出“農林22條措施”,將對促進大陸鄉村振興和兩岸融合發展發揮哪些作用?圍繞相關問題,記者專訪了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韓一軍和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高穎。
福建省漳平臺創園里工人給茶樹澆水灌溉。陳希健 攝
內容廣力度大,契合臺胞訴求
兩位專家指出,“農林22條措施”既著眼“十四五”時期大陸農業林業發展新要求,又回應臺胞臺企的主要訴求和期盼,是推進“十四五”規劃落地實施,完善保障臺灣同胞福祉和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的一項重要舉措。
目前,大陸正加快實施農業林業高質量發展及鄉村振興戰略。“農林22條措施”立足新發展階段,鼓勵臺胞臺企抓住機遇、升級發展,積極投身鄉村建設。如支持臺胞臺企發展鄉村特色農業,參與智慧農業的研發創新、成果轉化與技術服務,參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參與城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畜牧水產養殖等多個領域的建設和生產經營,還鼓勵臺企參與農林產品國家標準起草,基本涵蓋了臺胞臺企在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各個方面,并就涉農涉林資金補助申請、開拓內銷市場、深化臺企與農墾企業合作、加強兩岸合作平臺建設等方面提出具體措施,為臺胞臺企提供有力支持。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第1條明確臺胞臺企通過流轉取得的“農村土地經營權受國家法律保護”。兩位專家特別指出,目前在大陸參與農業林業發展的部分臺胞臺企面臨土地承租到期、不知下一期如何延續的問題。土地能否繼續承租,關系到臺胞臺企進一步的投資方向和核心利益,為了讓臺胞臺企多一層保障,“農林22條措施”明確臺胞臺企土地流轉受法律保護,且在流轉合同到期后,可在同等條件下優先續租,保障其有穩定經營預期,這讓臺胞臺企吃下了“定心丸”,更有信心和底氣持續落地新項目。
同時,措施第21條提到臺胞臺企“可同等參與茶葉、水果、花卉等農林產品的國家標準起草工作,共同促進兩岸標準互聯互通”。兩位專家說,國家標準是共同協商一致并共同遵守的技術規范,標準化工作在降低生產成本、協調生產過程、提升國際競爭力方面具有重大意義。措施規定臺企在參與國家標準制定方面與大陸企業享有同等待遇,這種待遇體現了標準公開、透明、共同協商的特點。大陸有龐大的市場需求和較臺灣更好的生產環境,臺灣則在部分行業累積了經驗與海外營銷通路,通過行業標準的共同制訂與修訂,將使兩岸企業融為一體,優勢互補,有助于提升兩岸企業在標準領域的話語權,增強農林產品競爭力;將降低檢驗檢疫等貿易程序,有效降低成本,促進兩岸貿易暢通,帶動兩岸產業融合發展;可有效擴大營銷網絡,有助于企業高質量“走出去”。
載體穩步拓展,合作持續深化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已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發展格局,合作載體穩步拓展,目前15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28個臺灣農民創業園已經成為臺胞臺企到大陸投資農業的首選地,成為兩岸農業融合的橋梁紐帶。此次措施第16條提出支持設立海峽兩岸鄉村振興合作基地,這與目前的合作載體又有什么不同呢?
對此,兩位專家介紹,近年來,福建、浙江、廣東等地利用自身地理位置優勢,在建設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創建臺灣農民創業園、開展兩岸特色鄉鎮交流等方面先行先試,搭建起兩岸產業合作優質平臺,實施了一批對臺農業合作的政策、措施和項目,為推進鄉村振興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推動創設“海峽兩岸鄉村振興合作基地”,是在臺灣農民創業園基礎上,為更多的臺胞廣泛參與大陸經濟建設創造條件,為他們深度參與鄉村振興,共同推進產業培育、品牌打造、農村文創,深化兩岸農業融合發展搭建更多的渠道平臺。
關于第6條為什么專門提到在福建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臺胞臺企可納入“臺商臺胞金融信用證書”和臺企臺胞征信查詢應用范圍,兩位專家解釋說,這項措施實際上已在福建省內先行示范。福建省利用臺資的數量和規模持續在大陸各省份中位列第一,截至2020年底,福建累計批辦臺資農業項目2789個,合同利用臺資42.2億美元,福建對臺農業合作在兩岸交流中發揮著引領示范作用。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在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開展試點,為符合條件且信用良好的臺商臺胞頒發“金融信用證書”。目前,“臺商臺胞金融信用證書”頒證工作已在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泉州市、漳州市等多地落地,金融機構對臺金融產品也從個人信用貸款擴展至企業信用貸款及信用卡等領域。2019年7月,兩岸相關征信機構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推出兩大類8個品種對臺征信產品。
那么,這個“臺商臺胞金融信用證書”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兩位專家進一步介紹,農業投資周期長,臺企和臺胞有著較強的融資、貸款需求,但由于在大陸沒有信用記錄,長期制約大陸金融機構對臺資企業授信、對臺胞貸款業務的開展。兩岸征信通道的打通,對兩岸金融業態的集聚以及兩岸金融機構融資合作等方面提供很大便利,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臺企臺胞來大陸發展。
共謀鄉村振興,促進互利共贏
“十四五”規劃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那么臺胞臺企在大陸鄉村振興中可以發揮哪些獨特的優勢和作用?鄉村振興戰略又將為臺胞臺企在大陸的發展帶來哪些新機遇?
對此,兩位專家明確指出,臺胞臺企在大陸鄉村振興中大有可為。作為最早開始發展休閑農業的地區,臺灣在發展鄉村旅游方面可以為大陸提供很多經驗借鑒。從20世紀80年代傳統農業衰退后,臺灣開始向觀光農業轉型,經過幾十年探索,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與較高知名度。農莊真正做到了“小而精”,注重精細管理、精深加工,注重體驗,量少而質優。福建省從2018年開始先后引進了臺灣66個建筑師團隊、200多名鄉建鄉創人才,參與全省30個縣112個村莊建設,打造了一批網紅點、鄉村旅游村和產業基地。除從事傳統種養業外,越來越多的臺胞臺企利用“農業+”“旅游+”“互聯網+”等方式,進入到鄉村旅游、農產品深加工、農村電商等領域,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既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臺胞臺企也取得發展新成效。隨著兩岸農業合作越來越密切,人員交流、展會交流、信息交流日益頻繁,鄉村振興戰略也將為臺胞臺企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從而促進兩岸互利共贏。
兩位專家特別強調,大陸已進入新發展階段,物質基礎雄厚,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社會大局穩定,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大,經濟長期向好,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這為臺胞臺企在大陸發展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和難得的發展機遇。措施第22條專門提出支持臺胞臺企拓展大陸內銷市場,這是主動幫助臺胞臺企融入“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善意之舉,將進一步增進臺灣同胞的利益福祉,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彭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