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31 10:20:08
全媒體記者 王革委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樂業才能安居,強基才能固本,關鍵要在補短板、抓產業、強基礎上下功夫,逐步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3月28日,陜西省安康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在安康漢江大劇院開幕,市長趙俊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做工作報告時講到。趙俊民從確保穩定脫貧不反彈、推動產業發展上臺階、建設美麗鄉村強基礎等方面講到了如何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確保穩定脫貧不反彈
把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擺在突出位置,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
健全完善防止返貧監測和常態化幫扶機制,探索建立相對貧困識別和預警機制,發揮防返貧致貧大數據監測平臺作用,常態化開展脫貧縣、脫貧村、脫貧人口監測預警,對存在返貧風險的分層分類及時納入幫扶范圍,確保脫貧戶不返貧,邊緣戶以及收入驟減戶、支出驟增戶不致貧。持續完善“5+X”區域特色產業培育和“支部+X+農戶”工作機制,深化訂單種養、產業托管、股份合作、土地流轉等帶貧益貧模式,確保群眾穩定持續受益。
拓寬涉農整合資金投向,加強扶貧資金資產監管,加大非貧困村投入力度,逐步推進教育、醫療和住房等保障政策均衡化,統籌推進城鄉融合均衡發展。強化易地搬遷后續幫扶,加快建立完善搬遷社區基層組織管理、戶籍與生產資料管理、公共服務保障等機制,確保搬遷群眾盡快融入新社區、適應新環境、享受新生活。
推動產業發展上臺階
按照“綠色循環、三產融合、科技支撐、品牌引領”思路,做實“一產奠基、二產支撐、三產提升”產業鏈條,筑牢鄉村振興產業基礎。
聚力做大做強生豬、茶葉、魔芋、核桃、生態漁業五大特色農業,因地制宜發展富硒糧油、蔬菜、鮮果、中藥材、蠶桑等傳統產業,持續提升林下經濟綜合效益。落實“米袋子”“菜籃子”保障要求,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深入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專題整治,嚴禁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26.72萬畝。穩定糧食種植面積336萬畝,切實做好生豬穩產和蔬菜保供工作。
全面推進“百園航母、千園提升、村村覆蓋”工程,培育認定航母型現代農業園區12個,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家和“兩品一標”認證30個。
支持平利、紫陽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探索組建安康區域農產品品牌推廣運營企業,力促茶葉、魔芋2個全國農產品特色優勢區建設取得突破。完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驗收,爭創全國名特優新高品質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創建試點市。
建設美麗鄉村強基礎
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促進城鄉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加快實施以水、電、路、氣、訊為重點的改善提升工程,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等升級,建立健全運行管護長效機制,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改善提升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強力推進“一縣十鎮百村”示范工程建設,努力打造一批以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為代表的示范樣板,率先在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建設中取得突破。
創建“百千工程”整村推進示范村100個,新改建農村戶用衛生廁所2.11萬個,著力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梯次提升凈化、綠化、亮化、美化水平。
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消除空殼村、提升薄弱村、壯大一般村、做強富裕村,培育現代農民,發展家庭農場,促進農民增收。
實施“能人興村”戰略和“雙培雙帶”工程,切實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深入推進“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積極探索“三治融合”基礎上的“五治體系”新模式。
就報告中“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話題,當天有群眾通過媒體文字、視頻報道了解情況后告訴記者:政府工作報告接地氣、得民心,讓老百姓感到有發展前景,只要全市300多萬人民一步一個腳印,擼起袖子加油干,安康一定會有大發展,鄉村振興會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