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9 14:43:32
位于大麻鎮海華村的海北圩合作社“沖浪魚”養殖基地。
在位于浙江桐鄉大麻鎮海華村的海北圩水產專業合作社,“沖浪魚”養殖基地巧用一道“減法題”找到了處理養殖尾水的妙招。
啥是“沖浪魚”?指著一條條長25米的養殖流水槽,基地負責人沈天富向記者介紹起來:“其實就是把魚養在這些流水槽中,利用機械造浪造流,讓魚在水槽中像沖浪一樣保持游動。”沈天富說,長期在流水環境中生長的魚因運動量大而脂肪含量低,肉質更緊密,口感更好。
沈天富進一步解釋:“以前在104畝大的魚塘中養殖,以甲魚和鰱魚等為主,養殖尾水直排入河,氮磷含量超標,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現在,魚塘的產值幾乎全部集中在這2畝左右的10條跑道中,從104畝到2畝,養殖面積大為縮減,但這被“舍棄”的大片水域其實也有大作用。
記者放眼望去,10條跑道位于水塘一端,與水塘相連,一字排開的養殖水槽兩頭裝有攔魚柵,一頭的“推水增氧”裝置讓塘水實現循環流動,另一頭的吸污裝置則時刻收集魚糞殘餌。
“魚被限制在相對狹小的空間里,流動的水不間斷地從‘跑道’內流過,帶來氧氣和食物,又帶走糞便和殘渣。”沈天富說,推水增氧讓一塘靜水動了起來,養殖過程中產生的魚糞和殘存飼料順著循環水流進入吸污水道,其中的80%可以被回收制成有機肥,剩下的20%則由魚塘底排污系統收集利用,再由外圍的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進一步凈化水質。
自2018年引入池塘循環流水“跑道養殖”模式以來,沈天富前后共投入200多萬元用于“沖浪魚”養殖的基礎設施建設。他告訴記者,跑道內養殖的90%為鱸魚,與傳統鱸魚養殖模式相比,“跑道養魚”模式提升了鱸魚品質,魚的價格也高于市場平均水平,還能實現反季節銷售,“一年能產出15萬斤左右的鱸魚,主要銷往長三角地區,今年開始已經回本了。”
嘗到甜頭,被問及未來是否會繼續擴產,沈天富的回答卻令記者有些意外——“104畝水塘處理這10條跑道的養殖尾水剛剛好,再增產就吃不消了。”在他看來,雖然收益不錯,但保持魚塘的生態平衡,貴在把握一個“度”字。
(據《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