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欧美另类,久久99精品久久久噜噜最新章节,北条麻妃久久99精品,欧美日韩中文在线,精品国产一级,a级特黄一级一大片多人,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為鄉村振興釋放農田活力 ——安徽省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觀察

2021-03-23 14:29:40   

為鄉村振興釋放農田活力

合肥市義井鄉紅橋村村民在高標準農田里清溝瀝水,確保小麥正常生長。 董功勛 攝

安徽是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產省,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田建設工作,堅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政治任務、鄉村振興的基礎工程謀劃推動。

特別是機構改革以來,安徽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視察安徽重要指示要求和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堅決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圍繞大局謀思路,提升站位增投入,完善機制強管理,改革創新提績效,扎實推進新發展階段農田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

聚焦鄉村振興,獨創“四個結合”

與其他省份相比,安徽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上有什么獨創的做法呢?安徽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農發局局長孔少林介紹,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近兩年著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四個結合”探索創新。

一是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堅持以貧困地區為重點,優先支持貧困村建設高標準農田,為產業扶貧、就業扶貧、資產收益扶貧夯實基礎。2019-2020年,全省支持貧困地區建設高標準農田185萬畝,惠及331個貧困村、9萬多戶貧困戶。

二是與現代農業發展相結合。積極支持現代農業發展,著力加強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兩年來,支持“兩區”建設高標準農田641萬畝,打造各類產業園和基地106個。

三是與耕地占補平衡相結合。按照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要求,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選擇部分縣(市、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試點,探索建立新增耕地收益優先用于農田建設的機制。據統計,2019年、2020年通過項目建設新增耕地3739畝、4179畝。

四是與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相結合。以生態高標準農田為載體,統籌推進生態田園與美麗村莊建設,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美麗鄉村。兩年來,共支持849個村改善人居環境。此外,還選擇金寨、潛山等10個丘陵山區縣開展農田宜機化改造工作試點。

圍繞耕地做文章,窮村搖身變強村

地處合肥市北部的義井鄉紅橋村是個偏遠村,交通不便。它與中國眾多沒落的農村有相似的村情:首先是個人口“空心村”。全村大部分勞動力外出打工,流出人口達77.4%,留守的大多數為老人和兒童;其次是個傳統農業村。全村較豐富的資源僅有耕地,且以稻麥等傳統種植業和小農戶經營為主;再次是個重點貧困村。2014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79戶、人口175人,占全村總戶數的11.1%、總人口的8.2%,村集體基本無經營性收入。

這樣一個落后村如今卻搖身一變成為遠近聞名的農業強村。究竟是什么法寶讓它“脫胎換骨”?

“打牢基礎!土地是農村最大的資源,鄉村振興必須緊緊圍繞土地來做文章。”義井鄉黨委書記陳燕介紹說,紅橋村共有確權到戶耕地5420畝,人均2.54畝,由于地處江淮分水嶺上,缺水易旱,且田塊零散、高低不平,不僅很難對外流轉搞規模經營,而且出現大量拋荒現象。

2019年春,紅橋村積極爭取上級投資1596萬元,對全村耕地進行系統全面整治,讓全村耕地“田成方、溝成渠、路成網、澇可排、旱能灌”,不但奠定了現代規模農業發展基礎,而且新增耕地300畝。

紅橋村將整治過的5420畝耕地加上新增的300畝農田,沒有再直接分給每家每戶劃片經營,而是把5720畝耕地作為整體性資產,由村集體掌握并經營。在鄉里的牽線搭橋下,紅橋村引入國內知名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企業金豐公社,對5000多畝耕地實行“耕、種、防、收、售”全托管。借助金豐公社集團化采購降成本、專業化種植高產出、渠道化銷售高溢價的優勢,有效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和風險,提升了勞動生產率和農作物產出率。

紅橋之變,群眾笑了。農民變股東,得到了土地分紅和村集體經濟成員分紅雙層收益,201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3600元,村集體發放收益分紅113.73萬元。改革讓集體強了。資源變資產,依托全村域土地規模經營,村集體收入從2018年的20萬元增加到2019年的73.8萬元,2020年達到150萬元。

資金變股金,通過股份合作,引入專業公司,實行訂單農業,過去較為突出的土地拋荒現象消失了,全村2000畝拋荒地恢復種植。改革讓民風淳了。“三變”歸一變,村民在一塊田里經營、一本賬上分紅、一片天地生產生活,矛盾糾紛減少了,黨群干群關系改善了,發展勁頭更足了。村民們說:“村還是這個村,人還是這些人,真是改革一變天地寬。”

強農富民保糧安,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五大成效

紅橋村是近年來安徽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果的一個縮影。從整體看,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安徽農村發展取得了五大成效,得到群眾一致認可和點贊。

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安徽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地帶,自然災害發生頻繁,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大多超期服役、老化失修,耕地質量總體不高。高標準農田建設既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當務之急,更是長期戰略任務。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950萬畝,占耕地面積56.1%。項目全面實行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配套。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新增和改善了農田灌溉和排水能力,節約了灌溉水量,增加了機耕面積,全面完善了項目區農田基礎設施,大大增強了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2019年大旱、2020年大澇,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都經受住了考驗,抗旱排澇成效明顯,抗災減災作用顯著。

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安徽是農業大省,始終堅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抓手,通過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旱能灌、澇能排、高產穩產、節水高效、示范帶動作用強的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農田建成后,項目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糧食平均畝產增加100斤以上,為全省糧食產量穩定在800億斤以上奠定了堅實基礎,為糧食生產17連豐作出了積極貢獻,

提升了農業科技應用水平。安徽充分發揮科技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重要支撐作用,積極推廣和應用現代農業科技。通過良種良法推廣、高產創建、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深耕深松、免耕直播、旱作節水、農林病蟲害統防統治、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等措施和實用技術的應用,提高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科技水平、服務水平和安全水平。高標準農田項目建成后,項目區優質品種率將達到90%以上,改進了傳統的耕作制度和生產技術,項目區的農業科技貢獻率明顯提高。

帶動了項目區農民增收。安徽堅持把帶動和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農田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改善和科技普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高標準農田項目建成后,項目區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比非項目區高出350元。

推動了農業綠色發展。安徽堅持綠色發展,改善農田生產條件,保護農田生態環境。通過增加農田林網防護面積、控制水土流失面積、治理酸化土地等措施,有效改善農田生產條件,保護農田生態環境。項目區鼓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藥化肥減量施用、種養廢棄物綜合利用建設,采取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等方法,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綠色農業發展。同時,探索以生態高標準農田為載體,支持項目區所在村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生態宜居美麗田園村莊,增強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納入民生工程推進,多措并舉再上新臺階

為扎實做好新發展階段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堅決扛穩糧食安全責任,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安徽省委、省政府決定從2021年開始,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民生工程推進實施,并確定畝均財政資金投入標準不低于2250元,為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

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財政重點支持事項,落實地方政府支出責任,在年度預算中足額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省財政已安排31.25億元,較上年增加8.3億元,增長36%,督促市縣財政足額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2021年,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財政資金投資總額將達到112.5億元。

構建多元投入機制。落實農業農村部關于推動地方政府債券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部署要求,做好高標準農田專項債項目儲備、發行使用等工作,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整合使用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重點,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比例。

加大宣傳引導,加強服務指導,支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報建設高標準農田,做好社會資本支持服務高標準農田建設大文章。

強化資金使用管理。嚴格按照農田建設補助資金管理辦法使用撥付資金,加快支出報賬,提高資金績效。加強動態監控,自覺接受審計、財政及上級主管部門的檢查,堅決杜絕違規使用資金的行為。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楊丹丹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m.kolcatapi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