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8 10:35:40
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項目的實施有效提升了梅縣金柚的品質。
梅縣區積極組織有機肥替代化肥知識培訓。
“多用有機肥,豐收永相隨”、“施肥用有機,果品是頂級”......日前,南方+、南方農村報記者探訪“金柚之鄉”——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放眼望去,多個鄉鎮的柚園里、街邊的宣傳欄上,都貼滿了鼓勵施用有機肥的口號。
2017年起,梅縣區入選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項目試點縣(區)。2017-2019年間,梅縣區農業農村局扎實推進項目落地,通過萬畝示范區、百畝示范點等引領,在全區15個鄉鎮建設了10.5萬畝的柚子有機肥替代化肥的示范園。
與此同時,梅縣區大力推進有機肥科普活動及宣傳工作,多層次提升柚農對有機肥的認知,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當地掀起了“施肥就施有機肥”的新風尚。
□南方農村報見習記者 王富迪 黃振興
記者 馬俊煒
萬畝示范區引領 化肥用量負增長
梅縣區有著悠久的金柚種植歷史,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如今,全區金柚種植面積25.5萬畝,產量約30萬噸,鮮果產值26億元,是當地富民興村的支柱產業。
“長期種植金柚,柚農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管理經驗,但一些較為落后的種植方法也還在延續。”梅縣區石扇鎮種柚大戶肖俊龍表示,在國家大力倡導要多施用有機肥的同時,當地許多村民們仍堅持主施化肥,每棵掛果柚樹每年化肥用量達15斤以上。
針對此現狀,在2017年梅縣區被農業農村部選入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后,梅縣區農業農村局以轉變柚農思想為工作核心,廣泛開展示范區建設,觀摩培訓等活動,強化宣傳引導,用看得見的效果改變農戶觀念。
“當初申報項目的任務是第一年建設2.8萬畝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區,而我們通過增施有機肥、水肥一體化、畜沼果、有機肥機械深施等技術應用,三年共建設了示范區面積10.5萬畝,占全區金柚面積的40%。”梅縣區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副主任張向東介紹,示范區覆蓋了15個鄉鎮,其中石扇鎮建立1個萬畝示范區,其他各鎮均建立1個百畝示范點,還有4個集中村整體推進。
梅州市科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藝農業”)經理黃濤表示,作為項目實施主體,在省農業農村廳和省農科院等單位的技術指導下,每個示范點都經由規范管理,結果非常理想。“尤其在柚子提質增產方面,效果顯著。我們還組織柚農到不同的示范點觀摩、學習、交流,讓每個示范點都成為有機肥的宣傳口,這極大地提升了農戶對有機肥的認知。”
通過示范觀摩帶動,再加上梅縣區對項目區農戶購買商品有機肥采取50%的比例進行補貼,越來越多的農戶主動參與到項目中來。
據梅縣區農業農村局統計,3年間,示范區施用項目有機肥總量為27733噸、畝均用量0.5噸,比項目實施前增幅26.8%。與此同時,化肥使用數量為13722噸,畝均化肥用量194.5公斤、比項目實施前的減少22.2%,帶動全縣化肥使用量負增長1.26%。
生態與經濟效益共贏 農民種柚積極性提升
據梅縣區石扇鎮西南村一村干部介紹,當地作為項目四個整村推進點之一,金柚種植面積近3000畝,在有機肥替代化肥項目扶持下,位于該村的科藝農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單有機肥一項每年就為村民減少45萬元的投入成本。目前該公司已建成標準化果園500畝,直接帶動村里300戶村民每戶年均增收1萬元左右。
“農戶在項目中嘗到的甜頭不僅是產量的提高,還有柚子售價的提升。”黃濤表示,金柚在加大有機肥用量后,土壤得到了改良,柚子糖度可以提升1-2個百分點。以去年為例,柚子市場均價約1.8元/斤,而出自他的基地的金柚,收購價平均可達2.2元/斤。
第三方權威機構檢測的數據也印證了黃濤的話。據統計,項目實施后,梅縣金柚平均產量相比2016年增產12%;經檢測,果品100%達到國家食品安全標準;2020年農戶果園收購價平均可達2.2元/斤,比2016年1.8元/斤增加0.4元/斤,增幅22.2%。
柚子品質的大幅提升,有力地推動了梅州柚子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2020年,梅縣金柚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品牌評估價值達113.27億元,位居全省第一。
此外,據張向東介紹,3年間項目示范區每畝節約化肥62.5公斤,共節約成本1984萬元;每畝增產350公斤,增收9136萬元;項目區有機肥補貼直接農戶受益1380萬元;合計節本增效1.25億元。
禽畜糞污造肥還田 打通種養綠色循環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除了柚農,養殖戶們也對有機肥替代化肥項目贊嘆不已。據了解,梅縣是全國生豬養殖大縣,常年存欄的生豬在40萬只以上。生豬每天產生的大量糞污如何處理,一直是養殖場最頭疼的問題。
而實現禽畜糞污的資源化利用,打通綠色循環,畜禽糞污還田利用才是解決養殖污染問題的雙全之策。梅縣區通過有機肥替代化肥項目,引導養殖企業建設、完善、提升有機肥加工能力,將糞污腐熟制作有機肥進行資源化利用,既減少排污又為種植業提供了優質的有機肥。
過去,梅縣大部分有機肥加工企業設備簡陋,規模小,產能不足萬噸。項目開啟后,政府給予6家入選企業一定的補貼,幫助企業購買更換先進設備,擴建生產線、倉儲等設備設施。目前,6家企業均取得了有機肥登記證,年生產能力可達8萬噸,比項目實施前增長了近4倍。其產品經監測檢驗,全部符合國家有機肥標準。
“項目建設后,我家豬場糞污排放問題也基本解決了。”梅縣區松口鎮養殖戶梁志章介紹,項目使當地有機肥企業的生產能力大幅提升,基本能收容全區養殖場的糞污,實現變廢為寶。
目前,項目區處理消納畜禽糞便量達4.4萬噸,梅縣區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率提高了7%,達到82%。張向東表示,通過項目實施,大幅度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
據監測,梅縣區土壤條件也得到了改良。項目區耕地有機質含量提升了13.6%,pH值提升至4.82,土壤結構變得疏松,為金柚的可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推廣四大技術 助推產業發展
項目建設過程中,梅縣區探索出一批可復制推廣的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模式,使果菜茶產業實現可持續減肥增效。
在梅縣區,當地結合金柚生產管理的特性,積極探索適合當地生產實際的技術模式。“我們通過試驗,以及農戶和技術員們的交流、總結,摸索出四套金柚有機肥應用技術,并在全區范圍內推廣應用。”張向東介紹,這四套技術包括:“有機肥+配方肥”技術、“有機肥+機械深施”技術、“有機肥+水肥一體化”技術、“果-沼-畜”技術。
“這些技術基本能夠滿足梅縣區不同土壤、不同類型種植戶的有機肥使用需求。”張向東介紹,比如針對目前金柚生產中勞動力緊缺且老齡化的現狀,以及有機肥、化肥施用采取撒施,造成流失、污染、浪費、利用率低等問題,“有機肥+機械深施”技術模式就很實用。通過推廣應用果園開溝機等農業機械,將有機肥、化肥深施,可以達到松(翻)土、減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以及改良土壤的目的。
而“果-沼-畜”技術模式則更適用于種植養殖一體的種植大戶或企業。在“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基礎上,將禽畜養殖的廢液通過厭氧發酵、生化處理、過濾后,通過水肥一體化輸送管網,將有機液肥施用于果樹;沼液每年施用6-8次,掛果樹每次每株施用40-50kg,根據樹勢及降雨情況確定施用量及時間。
“盡管項目補貼只有三年,但項目探索出的技術模式,讓我們梅縣的柚農可持續地獲益。”黃濤分析說,經過三年的推廣,梅縣已成功培育了柚農使用有機肥的習慣。雖然現在項目已經停了,購買有機肥不再能享受補貼。但很多農戶認為,有機肥提升了金柚的品質,實際上提升了收益,因此仍在堅持使用項目探索出的技術模式。長遠來看,這將極大地推動梅縣金柚產業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