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8 10:21:00
“農民,未來是身份,還是職業?”
相聲演員岳云鵬做客人民網《兩會夜話》(第二季)節目時如是問。
從年初的“中央一號文件”,聚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到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到人民網第20次全國兩會調查中,“鄉村振興”位居熱詞第3位;再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鄉村振興”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要話題。
今年的《兩會夜話》,也著意在“鄉村振興”的話題中拉開了第二季的序幕。
在本期節目中,欄目主理人、人民網總編輯羅華,人民網主持人馬若思,現場同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相聲演員岳云鵬,以及接受“云連線”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庫爾班大叔的曾外孫女如克亞木·麥提賽地,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隴南市徽縣石灘村婦聯主席梁倩娟,山西省地勘局派駐大同市下莊村的第一書記李永澤,嗶哩嗶哩Up主“巫托邦”,共同探討美麗鄉村建設,暢想希望的田野。
“家鄉外出打工的人、
返鄉創業的人都挺多的”
田野上正興起返鄉入鄉創業熱潮
楊繼才新舊家對比圖。人民網 李棟攝
節目的開場,是從一組照片聊起。照片里的人叫楊繼才,他在山東鄄城黃河灘區的“水窩子”里住了四五十年,2020年和村民們一起搬進了新樓房。
楊繼才的故事,讓岳云鵬想起了家鄉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近年來的大變化。“小的時候喜歡看《綜藝大觀》,但村里經常停電,一停電心情就不好。電壓也不穩,燈泡忽明忽暗的。”岳云鵬說,如今家鄉永遠明亮的燈光、暢通無限的網絡、平坦寬敞的公路,能讓他時刻感受到家鄉發展的日新月異。
“這幾年,家鄉外出打工的人、返鄉創業的人都挺多的。在返鄉人眼中,老家有了越來越多的就業、創業機會。”岳云鵬的話,道出了對家鄉的關注,也反映出了近幾年我國返鄉入鄉創業熱潮的興起和持續。
一個個現代“小工廠”如雨后春筍、一片片特色農業產業連片崛起,返鄉入鄉創業就業在為鄉村振興注入生機活力的同時,也正破解著長期困擾城鄉統籌發展,尤其是鄉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難題。
“我們是一群正在挑戰鄉村生活的年輕人。”節目現場連線的嗶哩嗶哩Up主“巫托邦”,也同樣關注鄉村青年返鄉創業的話題。“網友們最關注的話題是,鄉村經濟怎樣發展,特別是怎么實現綠色發展,也關心自己回鄉后如何發展。”
“巫托邦”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外學業有成、工作有成,獲得一定的積累和準備后,開始選擇回鄉發展,回饋農村。“現在,地方政府也有很多鼓勵政策,我們覺得返鄉發展對年輕人也是一條非常好的出路。”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在《兩會夜話》演播室。人民網嚴立政攝
“岳云鵬和‘巫托邦’的切身感受,正是脫貧攻堅中農村基礎設施改造和鄉村自我造血能力提升的寫照,也是脫貧攻堅中解決農民深層次發展途徑的體現。”張紅宇說,農村怎樣發展生產、農民怎么增收,這些問題是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以后,需要通過鄉村振興來繼續鞏固拓展的。“農民兜里要有錢、農民要過好日子,說到底就是農村要發展產業,讓農村成為大家向往的美好家園。”
“我們村小黃花變成了大產業”
農業農村的現代化讓農民職業化
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種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成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我們村小黃花變成了大產業,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李永澤連線時說,下莊村采取“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模式,擴大了黃花菜的種植面積,有效解決了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市場化營銷的問題,構建起產供銷一體的產業體系鏈。
不僅在山西,在全國的脫貧攻堅戰場上,各式特色產業化發展也紅紅火火。如克亞木·麥提賽地連線時說,她的家鄉新疆于田縣以羊、鴿、鵝、鴨、兔為主的特色養殖產業覆蓋了16個鄉鎮、12萬多農戶。“我們希望把產業繼續做起來,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提高我們的產量和品質效益。”
“山西的黃花菜、新疆的稻田米等農業產業,都是建立在糧食安全基礎上,大力發展的現代化農業。”張紅宇認為,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是規模化、集約化、多元化,而推進農業現代化,要結合國情、農情和比較優勢,要揚長避短因地制宜,走出一條適合當地特色的“康莊大道”。
相聲演員岳云鵬在《兩會夜話》演播室。人民網嚴立政攝
岳云鵬也感受到了家鄉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小時候是用鐮刀割麥子,夏收要十多天才能結束。現在種地的人不多了,但都是機械化、自動化收割,夏收短短幾天就能結束。”岳云鵬表示,家鄉從事農業生產人群有了新變化。“借助自動化機械,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程度變得更高,也更便捷高效了,每個人可以種的田更多了。”
羅華也關注到了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群。“隨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很多農村人出村入城不再種地,但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將更多的是職業的農民。”
張紅宇的思考與羅華的觀察不謀而合。張紅宇認為,在農業現代化后,農民將職業化。農民和農村人將是兩個概念,農民是職業而不是身份,農村人是居住在農村的人口,但不一定是農民。
岳云鵬在文章開篇處的疑惑也迎刃而解,張紅宇說:“盡管你的戶籍還在農村,但你是農村里非農業職業的居民。”
“城市有的優點,農村也要有”
美麗鄉村讓農民更幸福
鄉風文明達到新高度,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農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宜居鄉村基本實現,是鄉村振興戰略重要的任務目標之一。
那么,美麗宜居鄉村的標準是什么?怎么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社會各界對美麗宜居鄉村有哪些期待?節目現場播放的視頻中,上海市奉賢區吳房村那干凈美麗的生態村落,提起了大家的興趣。
上海市奉賢區吳房村百年老宅新舊對比圖。吳房村供圖
“未來,農村該有的特點還要有,城市有的優點,農村也要有。”看完視頻后,岳云鵬認為,美麗宜居鄉村就是要讓農民更有幸福感、獲得感。
“為農民而建”是張紅宇對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的建議。“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是發展方向,更是百姓期盼。”張紅宇說:“美麗宜居鄉村要有特色,也就是說要方便農民生活生產,不能一刀切;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同時,美麗鄉村建設不能讓耕地減少,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變小,不能侵犯農民的利益,不能做老百姓不愿意做的事。”
被鄉親們稱為“梁掌柜”的全國人大代表梁倩娟,時刻將鄉親們的切身利益掛在心上,借助直播和農村電商,將隴南的農特產品推向了全國。鄉親們的錢包鼓了,笑容也多了。
“手機成了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5G、物聯網等‘新基建’是另一種發展手段,在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讓鄉村變得更加美麗宜居。”梁倩娟在節目連線時說。
人民網總編輯羅華與嘉賓交流。人民網嚴立政攝
羅華對美麗鄉村的期待也聚焦在農村“新基建”發展上。他建議加速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推動農村物聯網發展,讓農民的數字化生產生活更加便捷、豐富。
“現在我們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存在著城鄉區域發展差距的問題,存在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這部分人口和地區不能掉隊,否則就無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羅華表示,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40多年前這里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40多年后的今天,鄉村振興被放在了治國理政重中之重、優先發展的位置,這片希望的田野也將“犇”向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