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3 10:03:56 孫翠翠
“從選種到秸稈歸行,再到免耕播種、苗期深松以及田間管理,今年合作社還將精細化保護性耕作落到每個環節。”3月2日,農安縣益畝田農牧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鄭洪海和農機手到大田里看地時這樣告訴記者。
益畝田農牧專業合作社為全村70%的土地提供作業服務,短短幾年時間,保護性耕作面積從最初的50公頃發展到500余公頃,測土配方施肥、秸稈歸行、配套深松等新技術,均在這里得到有效示范和推廣。
“以前種地只顧著產量,黑土層越來越薄。經過3年的秸稈全覆蓋,地力逐漸恢復。”鄭洪海稱,雖然都是保護性耕作,但只有精細每個作業環節,才能確保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高質量開展,保護好這片黑土地。“免耕播種前,我們還要進行兩三遍的秸稈歸行作業,歸行后再壓實并覆蓋土壤,以防秸稈歸行不徹底,被風吹蝕影響出苗。”鄭洪海說。
秸稈覆蓋還田、免(少)耕播種,是保護性耕作的技術要點。為保證免耕播種作業質量,合作社對農機手免耕播種作業速度提出一定限制,確保一次性高質量完成整理秸稈、開溝、施肥、播種等作業環節,最大限度減少土壤擾動次數,達到蓄水保墑、培肥土壤、抗倒伏和穩產高產的效果。
“不同車速對免耕播種作業的株距和深度,都會產生影響,所以我們要求農機手了解每個地塊,能夠平穩地‘定速駕駛’ 。”在鄭洪??磥?,細化免耕播種作業,基本的衡量標準就是播種帶保持平整,覆土深度保持一致。株距控制在8厘米,播種深度控制在3厘米~5厘米,施肥位置控制在種子斜下方12厘米~15厘米,即便在低洼鹽堿地、地溫低的特殊條件下,依舊能保證苗齊、苗壯。
合作社作業耕地區域十年九旱,土壤既不抗旱也不抗澇,種植難度大。如何破解這一瓶頸?合作社采用苗期深松作業,玉米根系發達,極端年景下,作物抗逆性極強。
“我們進行了實驗對比,開展苗期深松作業的地塊,玉米根系更為發達,低洼地塊同樣適用。”指了指腳下的土地,鄭洪海介紹,精細化苗期深松如同給玉米加了油,去年合作社幾乎對所有地塊都進行了深松作業,“深松35厘米~40厘米并順勢施肥,打破堅硬犁底層可使土壤疏松、透氣。肥料直達土壤12厘米處,不僅能保證玉米生長后期養分充足,還能減少約20%的施肥量。”鄭洪海說。
細化生產管理措施,合作社從去年開始初步嘗試農業規?;洜I,統一農資、統一耕種、統一管理……實現了保護性耕作的規?;?、標準化、機械化,不但能節本增效、促進農民增收,還架起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橋梁。
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讓黑土地肥起來。如今,這一套更為精細的耕作技術已經形成規模,得到當地農戶的認可。“粗略統計,精細化實施保護性耕作,糧食產量還能至少提高5%,特別是在去年遭遇3次臺風侵襲的情況下,技術優勢更為明顯。”鄭洪海說,合作社還將不斷鉆研更為先進的農業技術,總結實踐經驗,分享給廣大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