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6 08:57:58
平利縣深處大山之中,是秦巴連片貧困地區之一。近年來,隨著返鄉創業的熱潮,4.9萬名常年在外務工者中,有許多人萌生了返鄉創業的想法。有不滿現狀自主創業的打工者,有放棄大城市優越環境返鄉的企業家,他們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平利縣在實踐中,探索出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路徑,形成了社區工廠、產業聯盟、資本回歸、電商帶動等四種模式。
孫自立夫妻倆正在加工電子元件。
孫自立:要把外面的錢賺回來
2月23日,記者來到老縣鎮錦屏社區,一條小河沿岸矗立著一排社區工廠。在三秦電子廠的車間里整齊擺放著一臺臺電子元器件的繞線機,工廠負責人孫自立夫妻倆正忙碌著加工電子元件。孫自立說:“6年前我們返鄉創業,從事電子生產制造,現在帶領100多名鄉親脫貧致富。”
孫自立夫妻倆1998年去深圳打工,十幾年的時間,夫妻倆成了廠里的技術骨干。2014年,看著身邊快上中學的孩子,想著老家年邁的父母,他們決定回平利老家,給自己打工的工廠做來料加工。孫自立夫妻倆先是開家庭作坊,后來就到錦屏社區辦起了社區工廠,年產值達1000余萬元。
目前電子廠的訂單要做到4月底。孫自立說:“在外面工作就只是賺錢養家,回到家鄉創業就是一種積累。應該說我們是一個組織者、帶頭人,帶著大家一起來做這件事情,共同把外面的錢賺回來。”
從2011年起,平利縣實施移民搬遷,先后建成移民搬遷集中安置區112個,6.29萬人搬進了舒適新居。為了解決離開土地資源進入城鎮、社區的搬遷居民,尤其是留守婦女、留守老人、殘疾人等困難群體的就近就業問題,截至目前,平利縣共開辦主導產業型、來料加工型、自主品牌型、傳統手工型等各類型社區工廠175家,累計實現6007人就業脫貧,其中80%是搬遷群眾。
冉康正在查看肉鴿飼料。
冉康:建起現代化肉鴿養殖基地
平利縣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通過回鄉能人帶動一個產業的培育形成、發展壯大。這些能人創新推出“合作社+貧困戶”“協會+貧困戶”“企業+貧困戶”等多種產業扶貧模式。
5年前,在廣東從事服裝生產管理20余年的冉康回到家鄉老縣鎮木瓜溝村,看到大片閑置的土地以及留守老人和兒童,就創辦了平利縣綠泰園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生態肉鴿養殖及有機作物種植。
平利縣地處富硒帶,適合發展種植養殖業。2月23日,在養殖基地,冉康拿起一枚鴿子蛋向記者介紹:“這一枚蛋要賣5元,我們肉鴿和鴿蛋投入市場后受到了廣大餐飲企業和消費者的青睞,產品供不應求。”基地引進肉鴿“白羽王”和“泰森”兩大品系,進行立體籠養和散養相結合,自繁自育,帶動周邊村民就業,產品回購,拉動經濟消費,為城鄉綜合發展起到了引領作用。
目前,該公司已建設成為陜南規模最大的標準化、現代化肉鴿養殖基地,存欄5萬羽,年出欄乳鴿20萬羽,鴿子蛋10萬枚,年產值500余萬元,帶動貧困戶33戶113人,發展養殖戶8戶。冉康自豪地說:“沒了在外漂泊的感覺,雖然辛苦些,但很踏實,也有了自己的事業。下一步,我將響應老縣鎮建設肉鴿養殖示范鎮的號召,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打響肉鴿品牌,帶領更多的鄉親增收致富。”
周克剛和他的茶園。
周克剛:自強自立不忘帶鄉親
平利縣密切關注長期在外的商界成功人士,利用鄉情親情招商引資,真誠邀請他們回鄉投資創業興業,推動家鄉經濟發展。周克剛過去在深圳開了一家家具廠,2010年他回鄉發展,2020年開始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2月23日,記者來到沙河村時,周克剛正開著小貨車運輸有機肥,見到記者就說道:“茶葉局剛給我的400畝茶園發了60噸有機肥,這幾天要抓緊上肥。”在茶園,記者看到群眾沿著一行行茶樹正在施肥。
周克剛1歲時患上小兒麻痹癥,落下了三級肢殘。1998年,周克剛開始外出謀生。2008年,他從打工人成長為深圳一家家具廠的老板。鄉音難改,鄉愁難忘。想到大山里的鄉親們還在貧困線上掙扎,2010年,周克剛回到家鄉,在縣城開了一家建材超市。他雇傭當地村民及殘疾人貧困戶務工,后又種植烤煙。近兩年,他流轉了村里450余畝荒地,建起了現代農業園區,成立了平利縣芳茗女媧富硒茶業有限公司和茶葉、絞股藍加工廠。周克剛還聘用村民到現代農業園區和加工廠工作,為愿意發展產業的村民免費發放茶籽茶苗,開展技術指導,并與他們簽訂產品回購訂單合同,助力村民們脫貧致富。
張光超(右)在搬運絞股藍。
張光超:推廣絞股藍25年
茶葉、絞股藍……這些平利人耳熟能詳的農特產品深藏在大山里,很多人卻守著“寶貝”受窮。如何讓這些農特產品走出大山呢?2月23日,張光超對記者說:“我將絞股藍通過網絡銷往全國各地,我非常有信心,感覺挺好的。”今年45歲的張光超從19歲開始就在老家響當河村自家的5畝地里種起了絞股藍。23歲時,他離開家鄉在全國各地推銷絞股藍。2008年,他又推出絞股藍龍須茶,市場反響好。
張光超說:“我每年網上銷售絞股藍龍須茶2噸,別的渠道3噸,絞股藍原草300噸,絞股藍根100噸,產值1000多萬元。”2020年,張光超又成立了國盛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400余戶群眾,在響當河村流轉了土地1500畝,680畝絞股藍產業園已經成形,今年還要再種200畝絞股藍,其余土地種植藥桃、藥杏,這些都已和上海、天津藥廠簽單了。
截至目前,平利縣返鄉創業人員2100余人,回引資金20億元,創辦各類經濟實體1685家,開發就業崗位2萬余個,帶動6007名貧困群眾精準脫貧。本報記者 李冀安 文/圖
掃碼觀看相關視頻
手記
返鄉創業舞臺廣闊
■ 李冀安
平利縣位于我省東南部,總人口23萬人,4.9萬青壯年常年在外務工。近年來,該縣按照“輸出勞動力、引回生產力,輸出打工者、引回創業者”的思路,外出能人返鄉創業蓬勃興起,呈現出人才回歸、技術回鄉、資金回流、企業回遷的喜人局面,實現了由“打工大縣”向“創業大縣”的轉變,也實現“創業一人、帶動一片、致富一方”的倍增效應。
有著濃厚的戀鄉情結,回報家鄉是一方能人的共同心愿。縣委、縣政府需要讓這些能人安心留下來,讓留下來的人才能夠在鄉村這廣袤的土地上大顯身手,施展自己的才華,讓這些人的聰明才智轉換為農業的發展、農村的變化、農民的小康生活的“動能”。
“返鄉創業者有想法、有技術、有訂單,通過政府服務,實現他們的想法,就能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平利縣縣長陳倫富說,縣上堅持返鄉創業發展到哪里,基礎設施就配套到哪里。同時,把為返鄉創業者排憂解難作為政府第一責任,確保“創一個成一個、成一個帶一片”,還為企業發展排憂解難、保駕護航,確保返鄉創業主體安心經營。如今的平利,已成為能人回鄉創業、助推鄉村振興的一片熱土。
在平利,越來越多的返鄉能人活躍在鄉村的每個角落,他們在和泥土打交道中,追尋自我價值,和鄉親共呼吸的過程中,把自己真正融入了鄉村,和農村同發展,共命運。有他們在,鄉村被激發新活力,煥發新氣象。有他們的努力,“鄉村美、農民富、產業興”的發展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作者:李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