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欧美另类,久久99精品久久久噜噜最新章节,北条麻妃久久99精品,欧美日韩中文在线,精品国产一级,a级特黄一级一大片多人,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奏響振興路上的“大小協奏曲”

——四川眉山農業產業發展觀察

2021-02-18 11:19:38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江娜 張艷玲 李鵬

一碟泡菜,年銷售額突破200億元大關;一粒藤椒,香飄到全國百姓的餐桌;一片竹編,編織出國家級現代產業園;一個合作社,引領現代糧食產業經營新模式;一個項目,帶動生豬產業邁入歐盟標準新時代……

在四川,有這樣一個地方,既有糧油、生豬堅實的主導產業基礎,又有領跑全國的泡菜、晚熟柑橘等產業基地,還有葡萄、枇杷、蜂蜜、鵪鶉等一大批叫得響的特色產業,是擁有“中國特色農副產品之鄉”和全國地理標志農產品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這就是東坡故里,四川眉山。

近年來,眉山充分挖掘比較優勢,在“特色”與“規模”間找準接口,走出一條“大園區拉動小產業,大平臺搭載小產地,大項目帶富小農戶”的產業興旺之路。近日記者來到眉山,去聆聽那生動的產業發展“大小協奏曲”……

大園區拉動小產業

冬季雖寒,但眉山市東坡區的“中國泡菜城”內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萬畝蔬菜基地里,碗口粗的白蘿卜被拔出地面,忙碌的菜農穿梭于菜地和運輸車輛之間;纖塵不染的泡菜加工廠里,腌好的蘿卜在自動流水線上裝袋、過檢,“搖身一變”成為鮮脆可口的泡菜;電商園和物流中心里,一箱箱泡菜被掃碼貼簽,奔向千家萬戶的餐桌……

眉山泡菜的歷史已有3000多年,原本只是點綴餐桌的輔菜,何以成為品牌價值超百億元的主導產業?

“我們始終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牛鼻子’。”眉山市市長胡元坤介紹,現代農業園區是發展現代農業的載體和引擎,具有強勁的引領帶動作用,眉山市按照“集約高效、轉型發展,全域覆蓋、園區先行”的思路,鍥而不舍地抓好現代農業園區打造工作。

現代農業園區的優勢在于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眉山如何凝聚起澎湃的產業動力?

機制是綱,綱舉則目張。眉山做好“管”和“獎”兩手文章——一方面,成立園區管委會,推進“園區+國有農業投資公司”組建融資、土地、改革、治理的聯合體;另一方面,出臺《園區產業發展扶持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考評激勵方案》加強政策獎補,強化人才、科技、信息等要素保障。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冬天,是丹棱縣最美的季節,站在丹棱縣丹橙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山坡上舉目遠望,黃澄澄、金燦燦的柑橘掛滿枝頭。相較普通品種,這些晚熟柑橘每斤可以增收1元以上。

時間退回到六七年前,眉山經歷著柑橘“擴種”的粗放階段,各區縣大大小小、新老不一的品種加起來超過了50個,“多而不精”的弊端逐漸顯現。

眉山市委、市政府重新審視眉山的自然稟賦條件,找準了發展晚熟柑橘的比較優勢,按照“強園區、提品質、創品牌、促增收”的工作思路,以“不與兩湖搶早、不與贛南爭中”為要求,引導各區縣建立晚熟柑橘產業園,全面啟動產業提升行動——構建了集“政、產、學、研、用、資”于一體的園區生態體系,柑橘交易中心、柑橘研究院、種植技術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建設齊頭并進。

一枚金燦燦的晚熟柑橘帶“火”了眉山。2019年,眉山整市被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等九部委認定為晚熟柑橘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在于‘現代’,關鍵在于科技,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主要靠科技創新驅動。”眉山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熊英介紹,眉山始終重視引導園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四川農業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博士工作站、專家大院等遍地開花。

在東坡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內,有個專門為泡菜服務的“中國泡菜產業技術研究院”。這里曾獲得了國家行業科技發明一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發明專利26項,為推動眉山牽頭制定泡菜國際標準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們為30多家企業提供從咨詢到建立生產線的‘一條龍’技術服務。”院長助理張偉介紹,研究院已累計轉化推出了120多個泡菜新產品,每年為泡菜產業轉化經濟效益數億元。

好味稻水稻專業合作社是西南地區最大的糧食生產“兩主體、四中心”之一,在眉山岷江現代農業園區流轉土地3000畝,全部進行了土地整理,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宜機作業、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合作社理事長李相德被評為“全國種糧售糧大戶”,還曾作為基層代表之一,在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座談會上對糧食生產建言獻策。

“我從事糧食生產20多年,最大的體會和愿望是讓想種田的人能種田,讓會種田的人能賺錢。”李相德說,“目前,合作社每年種植水稻4.1萬畝,農機社會化服務8萬畝。下一步,還將重點推廣托管模式,擴大生產和服務規模,并更注重在糧食質量上下功夫。”

以泡菜、柑橘、糧油產業為代表,眉山創建現代農業園區的“組詩”篇篇屬佳作——青神竹編產業園入選“國家林業產業示范園”,岷江現代農業園區獲評“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和“中國農業公園”……

在園區帶動下,眉山優勢主導產業勃興,已建成泡菜、晚熟柑橘、平面竹編3個全國最大的特色產業基地;打造了各級現代農業園區27個,2019年總產值達301億元,園區土地生產率均高于當地平均水平20%以上。

大平臺搭載小產地

“想見青衣江畔路,白魚紫筍不論錢。”蘇軾的一行詩,道出了眉山的物阜民豐。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的眉山,自古便被譽為“坤為上腴,岷峨奧區”,意為“天地間最肥沃的土地,岷峨間最神奇的地方”。

同時,眉山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境內最低點和最高點之間垂直落差約3000米,立體氣候特征明顯,小氣候更是多樣,往往轉過一個山頭,種植的作物便不同了。

3萬畝葡萄基地,2.8萬畝無公害藤椒生產基地,10萬畝枇杷基地,1.75萬頭奶牛養殖規模……對于一個人口超過300萬的農業大市來說,這樣的產業規模算不上大,但眾多“小而精”的產業卻生機勃發,獲得了一個又一個國家地理標志認證。

在山地丘陵區搞農業,“上規模”面臨先天不足。規模有限的農產品如何對接市場,是道由來已久的難題,眉山在做強主導產業的同時,又是如何讓其他特色產業“遍地開花”的?

眉山的答案是用“開放”和“品牌”構建大平臺,搭上大平臺的“高速列車”,小產業、小規模的農產品也能在市場上飛奔起來。

“眉山緊扣‘環成都經濟圈開放發展示范市’戰略定位,堅持‘融入成都、全域開放’戰略部署,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農業立體開放發展格局。”胡元坤說,產業發展要“跳出眉山看眉山”,以“大開放”促進對接“大市場”,為眉山特色產業帶來更多機遇。

立足一域,眉山抱成都、倚樂山,是連接成都平原與川南、川西南、川西的黃金走廊;放眼全局,眉山與成都共享天府新區、四川自貿區成長紅利,共享機場、中歐班列與世界的互聯互通,區位優勢和市場優勢明顯。

在彭山區觀音街道果園村,一棟棟鋼化大棚沿著主路一直鋪向遠方,大棚內的葡萄藤仿佛在彎腰招手,迎接著愛吃、愛玩、愛休閑的成都客人。“這里的葡萄品種多、味道好,每年我都會帶著孩子來園里采摘。”成都市民張銘正拿著剪刀挑選葡萄。

設施葡萄大大延長了采摘期,迎合了旺盛的市場消費需求,彭山區成了成都市民采摘觀光、旅游休閑的好去處。

眼下,眉山已建成86萬畝直供成都市場的綠色農產品配送基地,10余種特色農產品不用落地即可直達成都商超。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近年來,眉山巧用優勢,久久為功發展外向型農業,已連續舉辦12屆泡菜食品國際博覽會,連續3年承辦中國食品安全年會,成功舉辦和參加國際(眉山)竹產業交易博覽會、中國香港國際美食博覽會等一系列重大節會活動,省內外來眉山落戶農企不斷,農業開放平臺不斷完善。

“小產地農產品影響力有限,要想在市場上賣出好價錢,還須變‘一盤散沙’為抱團發展,形成合力謀出路,把品牌做大做強,向大品牌要效益。”熊英介紹,眉山市正在積極推進農產品品牌化戰略。

2018年,眉山市委、市政府出臺《眉山市“味在眉山·香飄世界”行動計劃(2018-2021年)》,以“味在眉山”品牌統攬包括調味品、糧油、泡菜、茶葉、乳制品、畜產品等在內的13個產業發展,已建立起系統的產品體系,有效期內的“三品一標”農產品總量達261個,有規模以上企業70余家。2020年,“味在眉山”產品銷售收入達到1030.95億元。

無論是在北京、上海還是廣州,消費者隨意走進一家大超市,通常都能在琳瑯滿目的貨架上尋到“味在眉山”的影子。

“借著政府組織的品牌推介活動,我們的特色菜已經出口到印度、尼泊爾了。”川南釀造有限公司行政主管陳彥汐說。除了食品,眉山其余小產地農產品也不斷在國際市場開疆拓土,東坡區的3萬畝藺草基地這幾年成了“香餑餑”,藺草編織的榻榻米、涼席等用品漂洋過海,裝點著日本百姓的家庭。

如今,除了泡菜、生豬、糧油幾大主導產業之外,眉山的鵪鶉、水產種苗、東坡蜂蜜、彭山設施葡萄、仁壽枇杷、洪雅茶葉、洪雅藤椒等一批特色產業也走在了全省前列。眉山先后創建“中國特色農副產品之鄉”13個、全國地理標志農產品20多個,可謂是特色產業交相輝映、活力無限。

大項目帶富小農戶

長期以來,種養等農業產業稅收低、甚至零稅收的狀況,讓全國不少地方出現了“重工輕農、重城輕鄉”的發展觀,但同一問題辯證地看,農業產業是“藏富于民”的重要途徑,農業農村是城鄉發展的最大潛力。

“問題的核心在于要在‘強市’與‘富民’之間找到平衡,實現二者共贏。”熊英分析,要兼顧縣域發展與農民致富,就要構建起從大園區、大項目到家庭農場、小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

近年來,眉山引進了中法農業科技園、中德通內斯高端肉制品屠宰加工、德康200萬頭生豬、正大300萬只蛋雞、蒙牛二期等39個重大農業項目。在加緊項目落戶的同時,通過訂單農業、股份合作等模式完善“園區+項目+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對小農戶的帶動超過80%。

在仁壽縣始建鎮,幾棟藍墻白頂的現代化生豬代養場依山而建,高低錯落,周圍山坡上的柑橘林郁郁蔥蔥。山腰的監控室里,養殖戶侯元德正盯著屏幕查看豬舍內的情況。

“這是育肥區,圈里的豬已經長到200多斤了,下個月就能出欄。”侯元德指著屏幕向記者介紹。監控鏡頭里,產房、豬舍、保溫箱等區域情況一目了然。

侯元德的代養場是德康集團在建的1700個代養單元中的一個。按照“大項目+小業主”的發展模式,去年,仁壽縣政府與德康集團簽訂合作協議,投資20億元新建祖代種豬場,德康為小養殖戶統一提供仔豬和技術,小養殖戶則為德康“代養”。

“縣里為鼓勵農戶代養,對每個代養單元提供20萬元建設獎補,并協調金融機構為代養戶提供每個單元50萬元的信用貸款,代養戶只需出資30萬元就能建起一個存欄量1200頭的代養單元。”仁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賴利軍介紹,代養單元按德康標準建設,實現了“圈舍標準化、管控數字化、糞污資源化、經營代養化”。

“按照今年的豬肉價格行情,一個代養單元大概能賺30萬元,我還承包了附近的山地種植柑橘,采用‘種養循環’模式,施的是豬糞做成的有機肥,明年果子應該也能賣個好價錢。”在侯元德看來,“大項目+小業主”的模式,不僅幫養殖戶解決了養豬無資金、無標準、缺技術的難題,還規避了疫病和市場波動的風險。

目光轉移到竹鄉青神縣,這里半城山水半城竹。在翠竹的見證下,青神富庶了千年,進入新時代,這一古已有之的產業煥發了新活力。

近年來,青神依托竹編產業園區引進項目集群,打造了國際竹會展中心、竹藝培訓基地、竹業研發基地、竹企孵化基地、竹文化旅游路線等平臺,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形成了全國最大的竹產業交易博覽綜合體。

川西田園上,阡陌縱橫;竹掩水鄉處,游人如織。從會展中心到竹林濕地公園,一條竹林風景線串起了一處處竹編工坊、一間間鄉村民宿、一片片川西林盤,這條路線,不僅是產業路、景觀路,更是農民的致富路。

“這兩年,來這邊的游客越來越多,手工竹編很受歡迎,我家每月的零售收入在7000元左右。”西龍鎮的竹編藝人劉前興說,他已經把女兒、兒媳婦召集來辦起了加工廠,準備擴大產能接訂單。

在項目集群牽引下,竹編已走出國門,遠銷歐美。據統計,青神縣總人口僅20萬人,卻有3.5萬人從事竹相關產業,細細的竹條,“編”出了村民的幸福生活。

山再高,高不過攀登的腳步;路再長,長不過抵達的決心。邁著奮進的步伐,眉山已經找到產業興旺的要訣,在審時度勢中強主導,在協調發展中興特色,在不忘初心中扶弱小,奏響了振興路上的“大小協奏曲”!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m.kolcatapi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