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2 09:48:08
日前,筆者從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了解到,該園區通過技術開發、集成示范、科技合作及技術培訓等措施,從研制抗旱優新品種、高效節水技術、抗旱農藝技術及綜合生產模式等方面為農業“補水”。
寧夏中南部旱作農業區耕地面積1275萬畝,占全區76.1%,現有人口286.7萬人,占全區47%。境內生態脆弱,年降雨量200毫米至550毫米,蒸發量卻達1220毫米至2080毫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
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規劃及建設之初,就將解決制約干旱帶節水農業發展、提高農民收益關鍵共性技術問題的研究和示范推廣作為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進行了“三大運算”。
傳統作物幫助農民擺脫貧困,效果微乎其微,必須選擇優新品種,首先得做“減法”。
依托園區科研平臺,科研人員建立了包含植物生理、生態、植物化學等各類指標的作物品種抗旱性評價體系,在大田優勢特色作物、優質飼草、經果林、中藥材、紅蔥、設施瓜菜等方面精中選優,引進確立優新品種。從甘甜的水果到暢銷的蔬菜,從高產的玉米到可食用的花卉,各類優勢特色作物抗旱優良品種為旱區農業提供了豐富的品種保障。
為了讓有限的水資源發揮出更大效力,園區立足于寧夏氣候條件,全方位推廣新型綜合生產技術。這就是“除法”。
集成工程、生物、農藝、田間及管理等方面節水單項技術,建立“寧夏干旱半干旱區有限水資源補充灌溉綜合節水技術”“寧夏揚黃灌區非充分灌溉與現代用水管理技術”等模式;提出枸杞、蘋果、葡萄、牧草、飼用玉米水肥耦合灌溉制度;研發便攜式膜面精準變量補水施肥機、經濟林灌水施肥噴藥一體機械等設備;確立旱作區主要作物有害生物可持續防控技術體系……這些科技創新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接下來,各類示范技術成果如何推廣應用?做好“乘法”很關鍵。
來自中科院、國家節水灌溉楊凌工程中心、寧夏農科院、寧夏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傾力實施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星火計劃、自治區科技攻關重大專項等各類科研項目,同時針對特色優勢作物及設施農業種植栽培、節水灌溉、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技術開展大規模培訓。這就是“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