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6 14:55:00
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邁出更大步伐,加快打造西部創新高地。
堅持以西安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為牽引,以創新資源開放共享為突破,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推動企業創新、人才創業、政府創優,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創新成果與產業發展密切對接,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有機融合,讓創新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摘自《中共陜西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陜西創新創業大賽上的機器人表演。
■推動科技創新從“論文—論文”循環變為“市場—論文—市場”循環;將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打造成科技創新的特區,與科研院所在創新港深化合作,推動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共同把積累的科技實力轉化為支撐國家發展的“筋骨”。
■要在國際大環境、全國大格局中把握發展戰略機遇;始終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既要擔當國家使命,也要服務地方經濟,構建具有陜西特色的基礎研究布局;集中我省優勢科研力量,全力推進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圍繞國家重點戰略和陜西發展需求,打通全流程創新鏈條,加速產業鏈、創新鏈“雙鏈融合”,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
“十三五”收官之年,陜西科技亮點紛呈——
2020年,全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到68.39%,排名全國第9位,其中科技活動產出指數75.97%,位居全國第4位;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
全省研發經費投入共計584.58億元,較上年增長了9.8%,研發投入強度達2.27%,創10年來新高。
全省技術合同交易額超過1500億元,超額完成全年1200億元的目標任務,穩居全國前列。
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突破6100家,較上年增長40%以上;科創板企業上市數量居西部首位。
……
回望“十三五”,陜西創新驅動發展步伐加快,創新資源投入、科技活動產出、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不斷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指出“陜西是科教大省”“創新綜合實力雄厚”,要求“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邁出更大步伐”。“十四五”開局之年,陜西如何發揮好創新資源優勢,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邁出更大步伐,實現從科技大省到科技強省?帶著這些問題,連日來記者先后走訪了省科技管理部門、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
陜西省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情況
止“痛點”疏“堵點”
讓機制創新不斷深入
提升創新能力,如何破解學科壁壘?西安交通大學創新一招“先手棋”,學科要交叉,隊伍先交叉:35家教學科研單位的30名副職干部交叉兼職工作,從頂層設計出發,探索破局學科交叉困境的方法。
“通過醫工學科交叉,我們將著力解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中的更多現實問題,推動科技創新從‘論文—論文’循環變為‘市場—論文—市場’循環!”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院副院長裴丹丹表示。在此次隊伍交叉改革中,她兼任機械學院副院長。
類似的旨在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激發創新活力的探索改革在陜西高校、科研單位大膽進行著。長期以來,陜西聚焦破解制約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以改革促創新,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創新,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
2020年,陜西出臺《關于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緊扣各類創新主體及廣大科研人員反映最強烈、最迫切需要破解的堵點難點,推出9個方面共38條政策,為科研松綁,為創新賦能。
與此同時,我省通過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西工大翱翔小鎮和大學科技園等開放聯合型創新平臺,不斷進行體制機制創新,激活發展潛力。
1月22日,一場科研院所深化改革,加快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座談會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召開。“我們將通過匯聚‘政產學研用金’資源,真正將創新港打造成科技創新的特區,與科研院所在創新港深化合作,推動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共同把積累的科技實力轉化為支撐國家發展的‘筋骨’!”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表示。
機制創新還將不斷深入。
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迅速
強根基補短板
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在這場影響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由陜西醫療科技企業自主研發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設備、人體溫度篩查紅外熱像儀等一批科研成果在世界各地抗擊疫情中發揮著作用。
陜西科技力量的背后,是陜西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快推進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推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有效對接。
基礎科學研究周期長、投入大、產出慢,資金問題一直是困擾其發展的重要問題。在穩定增加省級財政對基礎科學研究支持力度的同時,陜西通過和企業設立基礎研究聯合基金等形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激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大基礎科學研究投入力度。
人才是創新中最核心的因素。陜西積極探索分類健全人才評價標準,改革創新評價方式,構建更加靈活開放的機制,激發人才活力,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高質量的創新成果需要高質量的創新平臺。陜西不斷健全科技創新體系,圍繞技術優勢領域和產業創新需求實際,籌建、部署了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重點實驗室體系和不斷優化的應用研究體系,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更趨合理。
著眼“十四五”,陜西科技如何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陜西要在國際大環境、全國大格局中把握發展戰略機遇,謀劃科技發展新藍圖,強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陜西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院長張薇建議,“我們要始終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既要擔當國家使命,也要服務地方經濟,構建具有陜西特色的基礎研究布局;集中我省優勢科研力量,全力推進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加強民生領域科研布局,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健康問題貢獻陜西力量。”
育動力促活力
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
疫情期間,省科技廳聯合中國銀行陜西省分行,對省內科技型企業推出了總體規劃5年共200億元的科技型企業專項信貸,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科技型企業融資難是阻礙企業發展的一項重要難題。陜西不斷深化科技金融融合,以破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為科技金融結合主線,在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設立運行、投融資產品設計、科技銀行等方面不斷探索,初步形成了服務于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科技金融環境。
科技金融是陜西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新動力的重要探索。“十三五”以來,陜西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推行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若干規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形成了從法律規定、配套細則到具體部署的切合陜西實際的成果轉化“三部曲”,推動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落地生根,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動力。
陜西加快構建完善的創新創業孵化鏈條,形成了“眾創空間—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功能多樣的科技創新創業體系,打造“初創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為重點的企業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鏈條,雙創活力不斷釋放。
“我們要繼續做好‘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和各領域專項戰略研究,圍繞國家重點戰略和陜西發展需求,打通全流程創新鏈條,加速產業鏈、創新鏈‘雙鏈融合’,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省委科技工委書記、省科技廳廳長孫科表示。(記者 張梅 文/圖)